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紀念5.12:四川地震重災區回訪錄

http://www.CRNTT.com   2009-05-12 19:47:06  


 
  未來中小學建築的方向

  談到未來中小學建築應如何進行設計,接受採訪的建築師們表達了各自的觀點。他們認為,“安全第一”是永恒的職責,面對災後重建工作,建築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安全第一”的意識不應只停留在規範裡,而應具體落實到實際的設計中,應在保證抗震防災的前提下使設計符合使用的需要。這兩個方面應該是對立統一的,而不是割裂的。過去提出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實是一項非常合理的規範要求,很多結構工程師堅信這種最原始、最核心的概念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台灣一位懂得結構抗震的建築師告訴前去考察的大陸建築師們,抗震是設計最起碼的要求,是最低的標準,所有關於學校建築的設計理念都應在此之上談論。

  此外,學校應保證操場的面積。現在很多學校的操場面積都在縮小,或改作他用,不僅學生沒有鍛煉空間,當災害來臨的時候連疏散空間也沒有。實例證明,當災害發生時,操場不僅可以搭建帳篷,還可以作為直升飛機的停機坪,及時開展搶救工作。

  建築師們認為,必須提高學校的抗震設防標準。無論是在受災地區還是在未發生地震的地方,學校的抗震設防應比當地的標準烈度高一級,因為學校堅固了不僅可以保全學生們的生命,還可以成為城市、鄉鎮、村莊的避難所。

  對於那些建成時間較長的中小學要及時進行抗震加固。前往日本考察的一位建築師通過一個實例向《瞭望》新聞周刊說明加固房屋的重要性。2004年10月日本新瀉發生6.8級地震,最大烈度為7度,受災人數10萬。2007年7月新瀉再次發生6.8級地震,最大烈度超過6度,但僅有1萬人受災。由於兩次地震發生在同一地區且級別相當,因此相關的數據統計極有代表性。統計結果表明,2004年的死亡人數為68人,2007年僅為14人;2004年受傷人數為4790人,而2007年則降至2300人;2004年全壞的建築為3100多座,而2007年只有1244座。究其原因,只因2004年地震後很多人對建築進行了加固,2007年的地震恰恰驗證了這種加固措施是極為有效的。這個鮮活的實例值得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和設計部門深思。

  其實,加固方式可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實施,對於采光要求比較高的教室採用的加固方式基本是鋼的斜撐,其他的可採用增加剪力墻的方式。日本和中國台灣的很多地方甚至就地取材,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使一幢建築變得更結實。北京市及全國各地現已開始對一批在安全上存在隱患的學校進行加固和維修,這種做法值得提倡。

  農村建築設計與建設的症結

  來自《國家汶川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數據顯示,汶川地震造成11028所醫療衛生機構和7444所學校受損,這也從一個側面暴露了農村建築設計長期缺乏系統管理和統一設計標準的問題。

  《建築創作》雜誌社主編金磊說,在新中國歷次地震災害中,被破壞最為嚴重的就是農村,雖然災害損失不大,但造成的影響及波及的受災群眾數量都不容忽視。這說明我國雖然有地震設防標準,但中國農村抗震的現狀卻是建築“不設防”。

  2007年國務院公布了《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其中特別強調要在廣大農村加強居民房屋抗震設防標準的落實。建設部及民政部研究了結合農村住房建設的相關設計導則。就在汶川地震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合作於2008年4月30日評選出“紅十字博愛衛生站”的6個入選方案,並計劃向全國廣大農村地區推廣使用。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韋平在那次會上的發言中特別提到:“只有在這些領域將建築設計‘產業化’,並且使之達到一種標準化之後,才能使建築維持一種恒定的質量,從而使住房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因此,廣大建築師必須不斷探尋如何使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建築更加安全且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思路。”邵韋平的這番話恰恰指出了廣大農村建築設計與建設的症結所在。

  為此,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地震發生後又立即組織一批建築師於2008年5月28日對災後援建進行了實地考察,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建築師們能為災後援建提供系統性的技術支持並承接一些具體項目。考察團前後3次深入災區,跑遍了6個重災區,探訪並掌握了100多所不同種類的學校的相關資料。一個月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同推出了《災後重建設計方案作品集》,其中包括3類建築的標準化設計方案,分別為博愛新居、博愛學校和博愛衛生站,以此作為災後重建的指導性文件,這本集子發放到災區後獲得良好反響。

  接受採訪的建築師們表示,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靈魂,只有納入系統的安全設計觀,才會迎來災後重建的新局面。這就要求設計師們應特別關注建設投資的費用,要努力建造有品質保障的、對社會回饋良好的項目。與此同時,法規和建設操作程序的完善以及監管力度的加強也必不可少。只有從設計、施工、管理和監督四方面綜合著手,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災後重建的工作做得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和可持續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