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存四大瓶頸

http://www.CRNTT.com   2009-06-27 11:11:00  


 
            瓶頸三:政策促進不升級

  ●政府可參與併購可行性研究

  商務部日前出台《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將企業海外投資審批核准權利下放到地方。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建議,當前應出台一部促進“走出去”的國家性法律,將促進境外投資提高到立法高度。他指出,此舉“非常必要”。

  成思危表示,政府應參與到併購初期的可行性研究環節,可行性研究是海外併購最難的環節。

  企業對海外資信掌握不夠、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不全面,導致併購後發現“上當”的情況很多。他指出,應建立境外投資促進中心,支持企業做初期工作的調研基金由企業和政府共同分擔。若併購成功可歸還政府出資部分,失敗則國家也承擔部分損失。以此分攤風險。

  他還表示,境外投資應逐步由審批制轉向核准制,最終轉向以咨詢服務為主的登記制或備案制。

           瓶頸四:文化排斥不融通

  ●併購後可採取本土化管理

  隨著企業海外併購增長加快,中國經濟威脅、資源掠奪等國際輿論的非經濟因素正影響著海外併購的成敗。

  併購後文化的融合也至關重要。此前上海汽車收購韓國雙龍即因當地工會問題將企業搞垮。海爾收購美國美泰克時,管理層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非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文化政治因素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難關。北京第一機床廠2005年併購德國百年品牌科堡集團時曾遇同樣問題。其併購完成後,德國媒體刊登大版面負面報道,並引用科堡老員工的話說:“對於北一這個母親來說,科堡這個孩子太大了。”北一最終決定不辭退科堡老員工,避免公司內部躁動,並用反映北京城市現代化程度的宣傳片打消媒體質疑,贏得德國媒體隨後的正面報道。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表示,中國部分企業已經在併購後實現了非常高水平的管理本土化。他在韓國、日本考察中國企業併購後的公司時發現,一些企業已實現完全的本土化管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