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兩岸三地愛國歌 看國家民族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4 11:26:36  


 
                愛國歌曲交融“一字師” 

  國民黨政府遷到台灣後,在台灣自製的首張唱片是“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示範樂隊演奏的《“國歌”》、《“國旗歌”》。接又陸續灌錄了許多“反共愛國歌曲”。但大陸來的軍人和眷屬思鄉愁緒依舊濃厚,還是喜歡唱家鄉熟悉的老歌,如《魂縈舊夢》、《何日君再來》、《天涯歌女》等。然而這些歌曲,當年國民黨政府以作者滯留“匪區”,不得“附匪而歌”等理由而禁止。1971年台灣當局退出聯合國之後,更是大力推行“反共愛國歌曲”運動。一些赤裸裸的“反共復國歌”,內容無非是“反共,服從領袖”之類,但一些歌曲,若剔除和改換其中反共、“中華民國”等字眼,怎麼聽都是感情深沉的愛國之聲。 

  例如,孫中山作詞、劉家昌作曲的《“中華民國”頌》,這歌的演唱者原是鄧麗君、費玉清,而從1984年開始在大陸巡迴演唱的香港愛國歌手張明敏,除了一遍遍地應觀眾要求重唱《我的中國心》、《龍的傳人》兩首愛國歌曲之外,還別出心裁,把這歌從歌名到歌詞只改一字,“國”改為“族”,變成《中華民族頌》:“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經得起考驗,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千秋萬世,直到永遠。”竟然在大陸唱遍各地,成為熱門流行曲。這不僅是兩岸三地愛國歌曲交融史上“一字師”的典範,而且最早用歌聲表達了中華兒女“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心聲。直到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職演說,才明確提出這一概念。 

                對峙緩和有利愛國歌曲交流 

  正當《中華民族頌》在大陸傳唱不絕時,1987年張明敏在成都演唱劉家昌有名的《我是中國人》,被一個大陸記者寫文章說是反共歌曲,引起了一場風波。《我是中國人》唱道:“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八年艱苦的抗戰,證實我堅毅的民族,不到最後的關頭,絕不輕言戰鬥,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統一中華,完整國土,我會牢牢記住。我不管生在哪裡,我是中國人。”隨兩岸對峙緩和,《我是中國人》已是兩岸三地流行的愛國歌曲。 

  鄧麗君演唱的《梅花》:“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看啊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此歌感情深摯,曲調高雅,但因梅花是“中華民國”國花而在大陸成為禁忌,但隨兩岸交流深入,以及很多大陸同胞亦主張梅花成為中國的國花,《梅花》也成為了兩岸三地流行的愛國歌曲。 

                三地愛國歌曲互相接納和欣賞 

  兩岸三地愛國歌曲的共性,都是歌頌祖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廣袤國土壯麗河山海洋、勤勞勇敢的人民、充滿智慧的古聖先賢,以及對桑梓故土的真摯眷念,強烈流露出兩岸三地人民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高度認知和深厚感情。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劉德華唱紅大江南北的《中國人》:“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費玉清演唱的《夢駝鈴》:“曾經多少個今夜,夢回秦關。”費翔演唱的《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的向我召喚。” 

  台灣和香港更多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台港愛國歌曲更多地注入了傳統文化的元素,思緒感情連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1949年後大陸的愛國歌曲主要歌頌新中國的歷史,早期的愛國歌曲有高、快、響、硬等特點,比較直白和淺露,而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愛國歌曲,逐漸有委婉、真摯、明麗、抒情等特點,也注入了傳統文化的元素。目前,在兩岸三地愛國歌曲交匯融合的進程中,出現了互相接納和欣賞的趨向。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