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中國經濟復甦路徑 具標本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09-10-27 11:05:28  


中國扭轉經濟頹勢實現復蘇的手法雖不完美,但成效顯著。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訊/隨著國家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的逐步落實,國民經濟全面企穩向好。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章玉貴文章表示,三季度GDP 8.9%的同比增幅,即便在經濟繁榮年代亦是較為傲人的數據,何況在主要經濟體依然處於負增長或零增長的情勢下,中國經濟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當然,以經濟增長的均衡性以及增長質量來衡量,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運行依然存在諸多值得檢討之處。特別是在經濟形勢趨穩的背景下,大規模刺激政策面臨越來越大的退出壓力,特別是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下一步如何走向,備受各界關注。作為決策者,既擔心令人頭痛的通脹腳步愈走愈近,亦不能忽視已失衡且有加劇趨勢的經濟結構。如何在確保完成經濟增長硬指標的前提下將中國經濟引領到可持續復甦的良性發展之路,將是未來相當一段時期的經濟政策著力點。

  不過,正如世界上沒有最優經濟模式以及最優經濟策略組合一樣,中國過去一年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一系列經濟對策,儘管面臨挑剔性目光的審視,但誰也無法否認這些看起來並不那麼優化的策略安排使中國經濟度過了最困難時期,並由此邁向全面復甦軌道。自從本輪經濟與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主要經濟體為避免金融體系徹底崩潰導致經濟全面休克而大規模修復本國金融系統,儘管遭到了信奉“積極不干預”原則的自由市場人士的激烈批評,美歐依然採取全面的金融救助措施,根因還在形勢比人強,即使是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會選擇自我調整。而按照美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邏輯,首先要對金融系統“止血”,以恢復投資者的市場信心,並在此基礎上帶動受到金融危機重創的製造業和出口。在此背景下,美國針對中國祭出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其實只是為美國經濟復甦找到部分支點。而美國經濟政策中最具前瞻性的板塊,應該是奧巴馬政府發動的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產業革命。不過,分析一下一年來美國應對金融危機的相關策略安排及實施效果,假如沒有徹底的改革,中毒過深的美國經濟要全面恢復市場對金融體系尤其是金融制度的信心,恐怕需要三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而在部分實體產業面臨升級瓶頸約束的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不僅不能給美國經濟帶來實質性幫助,反而會損害美國的貿易形象與實際利益。因此,筆者認為,美國迄今走過的經濟復甦路徑並無多少出彩之處。

  文章指出,中國採取的一系列應對經濟危機之策,更具經濟政策層面的可操作性與效果的及時性,同時也為探索大國反危機之路提供了較具價值的研究樣本。誠然,中美經濟受到危機衝擊的領域存在較大差別:中國主要表現在出口層面,而美國則是經濟領域的核心環節——金融業。由此,兩國修復經濟的路徑確也應有所不同。不過,較為務實的中國還是選擇了凱恩斯主義,儘管中國也知道這會加劇經濟失衡。但在危機年代,經濟增長與促進就業是任何決策者都無法忽視的首要課題。而要達到上述目標,投資即便不是最優選擇,也應是次優之選。當然,在出口受制於外需的普遍不振前提下,若能在投資和消費之間找到平衡性安排,既可以迎來復甦信號的招手,也可避免經濟結構的失衡。只不過決策者在考慮經濟政策時更可能關注政策效果的及時性。而從前三季度的經濟政策執行效果來看,至少相當程度實現了中央定下的目標。前三季度6.1%、7.9%以及8.9%的GDP增幅,既為全年實現8%的增長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中國經濟推行結構轉型的配套改革提供了行為空間。因此,中國經濟復甦路徑的標本意義在於:應對危機的策略組合不應受制於經濟學意義上的孰優孰劣之爭,而應關注經濟由衰退邁向復甦的可行路徑。只有在復甦舞台上跳舞,才能避免成為台下觀眾。

  文章最後說,儘管中國經濟眼下的基本面在主要經濟大國中是最好的,但如若我們忽視了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約束條件,過分看重依靠簡單的粗放式投資和寬鬆貨幣政策營造的表面繁榮景象,則中國經濟能否真正復甦以及復甦之後能否保持可持續增長趨勢,就值得懷疑了。而業已呈現的經濟失衡狀況似還在惡化,以及由於流動性過剩而可能引發新一輪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風險,更是各級各地政府不能不切實重視的頭等大事。鑒往知來的反思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經濟內外失衡的環境裡保持可持續發展。面對危機結束後可能到來的新一輪國家經濟競爭,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既要重視保增長的策略性選擇,更要通過系統性的政策設計與有效的執行力來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轉型,以期將經濟增長的下一個周期建立在結構均衡的邏輯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