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標準化考試能否容下多元化媽媽

http://www.CRNTT.com   2009-11-04 11:12:34  


標准化教育盛行,被標准化的豈止是媽媽?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訊/媒體報道,某高校一名外教讓學生完成一篇英語作文,結果上作業讓他感到非常吃驚——母親都是善良的,對此,教育家陶西平在武漢做報告時抨擊中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弊端:“為什麼作文中的母親都是一個模式?別讓孩子從作文開始第一次撒謊”。《中國青年報》今天刊登評論員趙志疆的文章“標準化考試能否容下多元化媽媽”,作者認為,“當陶西平痛心疾首的時候,筆者卻忍不住想問,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有其他可以得到高分和老師誇獎的模式嗎?”文章內容如下:

  11月2日,國家總督學顧問、教育家陶西平抨擊中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弊端。他說,現在的中小學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教學生“母親都是善良的”,所以每個孩子都寫了一個虛擬的母親。他認為學校應該在各種活動包括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正確的價值觀。(11月3日長江日報)

  當陶西平痛心疾首於“為什麼作文中的母親都是一個模式?別讓孩子從作文開始‘第一次撒謊’”的時候,筆者卻忍不住想問,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有其他可以得到高分和老師誇獎的模式嗎?

  媽媽是善良的、爸爸是嚴厲的、爺爺是勤勞的、奶奶是慈祥的……在我們小時候,就已經學會並習慣了這樣的表達,這當然不是因為我們的家長都一樣,而是因為這就是問題的標準答案——不僅可以贏得高分,而且可以因此獲得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從這樣的標準化教育模式中一路走來,相信每個成年人都對這樣的“標準化媽媽”並不陌生——茫茫題海中,這其實就是解題的“公式”。

  正因為如此,當陶西平舉例說外籍教師驚詫於“所有學生都非常輕鬆地完成了作業”的時候,早已將此類“公式”爛熟於胸的孩子答題焉能不快?至於其所質疑的“你們的母親難道都是一樣的嗎”,矛頭所指已然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解題公式本身,這顯然是孩子所無從回答的。媽媽當然是不一樣的,但答案卻是一樣的,標準化的答案是否能容得下多元化的媽媽呢?

  中國式教育模式下,孩子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恐怕就是“你要聽話”。所謂的“話”,顯然出自老師和家長之口,“話”里固然蘊藏了成年人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結晶,但於孩子來說,更多的只是意味著一種“解題公式”——只消爛熟於胸,自能游刃有餘。至於孩子自己的話,多半是沒有人願意仔細傾聽的,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沒有了說話的欲望,甚至就連判斷的能力也大打折扣。韓寒說,“人生的第一次撒謊常常是從寫作文開始”,其實,當孩子打定主意要做一個“聽話孩子”的時候,放棄了主動思考能力的他們,就已經嘗試著去學會撒謊。

  標準化教育盛行,被標準化的豈止是媽媽?從孩子的髮型著裝到言行舉止,無一例外散發著標準化的氣息。當我們為孩子偶然說出的“小大人話”而欣喜若狂的時候,何曾想過,這是否是他們內心真實的表達?當他們真的面對紛紜事務的時候,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游刃有餘?人常說應試教育中的孩子是辛苦的,因為要面對無盡的題海,我卻想說,應試教育實際上培養了孩子的懶惰,因為他們因此學會了背誦“公式”,而放棄了獨立思考。當孩子自以為萬能的“公式”在現實中碰壁的時候,他們的憂慮於仿徨可想而知。

  看著一代又一代孩子背誦著同樣的媽媽躑躅前行,是一種悲哀。尊重孩子的個人差異,就應當尊重多元化媽媽的存在,而這首先就應當改革應試教育的評分機制,使形形色色的媽媽都有立足之地。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教育和引導他們真實描述自己身邊的事物,而不是拿著冰冷機械的“公式”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