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大陸推動大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09-11-12 15:40:22  


 
            二、中共與大湄公河區域合作的形成 
   
  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南越政權)四國,在1957年成立“下湄公河委員會”,旨在對湄公河流域資源的規劃、勘察與開發進行協調,並得到30個合作國、17個國際組織和6個國際金融機構的協助。該委員會在成立後的30多年中,曾募集到4億多美元的資金,做為基礎性的工作,後來受到戰亂等原因的影響,該組織便形成“停滯”狀態,直到80年代末期,才開始恢復工作,由於時空環境的變遷,該委員會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90年代初期,隨著東南亞經濟發展與國際情勢緩和,以及中共對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正常化,湄公河流域的共同開發再次成為焦點,聯合國與亞洲開發銀行、東協、中、日、韓等國,對該流域的開發表現樂觀的態度,多樣化的開發機制如雨後春筍浮現枱面。適逢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肆虐,一片榮景卻付之一炬,湄公河流域開發再次陷入困局,隨著各國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之後,中共卻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也讓GMS的開發合作再顯生機。 
   
  大湄公河開始扮演起“紐帶”的角色,把中國大陸和東南亞陸上國家串聯在一起,形成該區域各國依存的天然條件。中共致力與東協建設戰略伙伴關係,同時承諾要與該地區欠發達國家一起發展,於此之前,中共必須取得互信的基礎,再以經濟的誘因切入,結合西部大開發與走出去的戰略目的,藉由山水相連的地利情懷和經濟共享的理念,成為消弭“中國威脅論”的最佳防火牆。 
   
  中共認為參與次區域合作開發,是展現睦鄰、安鄰、富鄰的具體作為,憑藉與該地區中小國家建立平等互信、互惠互利的國際形象,作為降低世界排中的樣板。中共以大湄公河做為未來次區域合作的溝通平台,從1993年起,中共開始參加由亞洲開發銀行倡議並組織召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1997年時任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即與東協領導人聯合發表聲明,確認在開發湄公河盆地方面,彼此間可以獲得的共同利益,並且承諾通過促進貿易、旅遊和運輸等領域,落實對沿岸國家的支持。 
   
  中、寮、緬、泰四國,在2001年實現正式通航;2002年時任中共總理朱鎔基,在GMS首次領導人會議上,簽署多項協議。中共還積極出資配合“泛亞鐵路”的建設,有多位學者預測GMS未來可能出現類似歐盟“申根協定”的合作框架。2002年,柬埔寨首相洪森利用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的身份,建議召開首次GMS領導人會議,獲得與會代表覆議。這項機制提出的主要戰略考慮,首先在確立GMS為開發機制的主軸,並固定以每3年召開一次領導人會議的形式進行;其二,亞行為主要的投資對象,兼具各方的利益協調機構;最後,集合次區域內國家的共識,認為唯有在政治穩定的情況下才能促進經濟發展;而與中國大陸捆綁在一起,才能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要件;同時可將大湄公河次區域的開發合作邁向新的階段,這也是東協欠發達成員國,在謀求發展與中國大陸經濟接軌的主動戰略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