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去俄化 美國中亞戰略目標不變

http://www.CRNTT.com   2009-11-29 00:35:47  


 
  此外,打擊毒品走私也是重要目標。泛中亞地區也是毒品産銷網絡及跨國犯罪活動的“重災區”。塔利班垮台後,阿富汗的毒品生産和買賣勢頭不减,2005年産量高達410噸,其收人占阿國內生産總值的52%。每年由阿富汗流出、經過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地被查獲的毒品數以噸計,阿富汗毒品産量據稱已經占全世界産量的90%,美國和西方社會作為毒品主要消費市場而保守荼毒,美國對此問題也心急如焚。

  促進中亞國家市場經濟發育、民主轉型和政治建設,推進自由人權事業,擴大美國的“軟實力”影響。中亞各國獨立之初,美國期望通過對中亞國家的經濟援助,避免中亞國家轉型期間混亂局勢的外溢影響美國及其盟國的安全,更希望幫助改革中亞國家的經濟制度。

  但美國認為援助只是權宜之計,長遠看必須將中亞國家引入與外界經濟體的正常往來軌道,增強中亞國家的市場競爭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從而逐步取代對中亞國家的經濟救助。中亞不僅是美國反恐的重要支持基地,也是美國推行民主價值觀的理想對象。蘇聯解體以後,中亞國家最初選擇了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國家世俗化的社會發展模式 。美國政府趁機通過外交施壓、經濟援助等手段促使中亞“新生民主國家”實現向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的轉軌。因為在美國看來,只有在中亞各國建立“民主制度”,才能保障中亞各國的真正獨立,從而有效抵制俄羅斯的控制,阻止伊斯蘭復興運動對中亞的衝擊,進而實現中東各政治力量的均衡化。美國尤其希望把中亞地區塑造成對改造伊斯蘭世界的成功樣板。

  因此,2005年,布什政府估計中亞安全局勢初步穩定、美軍成功進入中亞之後,把在中亞推進民主放在首位,謀求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發動“顏色革命”,但遭遇失敗。之後,美國設計平衡推進安全、民主、市場經濟、人權等理念的“大中亞計劃”,但表態轟轟烈烈,實際收效非常一般。2009年1月奧巴馬上台之後,重新重視安全問題,一度提出“民主在中亞不能強加,要考慮所在國的國情”。 

  謀取美國在以中亞五國為核心的泛中亞地區的能源資源利益。中東地區持續動蕩,為了分散能源供應風險,美國尋求建立一個穩定的後續能源供應基地,中亞尤其里海能源正好可以滿足美國的這一戰略需要。中亞及其毗鄰的里海地區是世界能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是當今世界“能源三角”之一角。美國能源部2001年估計,里海水域可能的石油總儲量高達2500億—2700億桶,天然氣儲量約為16萬億立方米,目前探明石油儲量為175億—34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為6.9萬億立方米。

  2005年6月公布的《英國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統計2005》報告的評估認為,里海地區原油(包括天然氣凝析油)可采儲量範圍在170億-330億桶(23億—45億噸)之間,與美國的估計大致相同。里海含油氣盆地被譽為“第二個中東”。 美國積極插手中亞事務的目的之一就是確保未來的能源安全和能源需求。儘管目前各路能源輸出管道走向不同,輸入國也與美國期望不盡相同,但美國為弱化俄羅斯對地區能源輸出的控制,盡可能鼓勵在東南西北建設多條能源出口線路。除了能源外,中亞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有不少對美國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中亞的資源大部分尚未被開發,是21世紀全球最具能源開發前景的地區,其中石油、天然氣、黃金、棉花等資源對國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鑒於中亞擁有大量的戰略資源、豐富的原料和眾多的消費者,美國還希望占有中亞廣闊而潜力巨大的市場。當然,目前美國從中亞獲取的石油比例很低,徘徊在其年度石油進口量的1-2%左右,美國矚目中亞能源多為長遠能源需要考慮。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