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回顧2009年 確保兩岸和平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09-12-16 00:43:43  


 
  馬英九政府和執政的國民黨並沒有一套可以和“反中主體性”對話的政策論述,因而令各方都不明白台灣和大陸交流、交往的目標與意義。

  事實上,“反中主體性”論述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當代的國際視野。所謂當代是指後冷戰以來的世局變化,其中最嚴肅的兩大變局:一是非傳統的威脅取代傳統的威脅,另一是非線性國際關係取代線性國際關係。前者意謂著威脅的不確定性,因此簡單“反中”解決不了台灣的問題和困境,而民主也不必然帶給台灣真正的朋友;後者意謂著國際間相互關係的高度複雜化,國與國之間不存在簡單的敵友關係,也沒有簡單的利害關係,因此兩方或多方在一個領域的合作友好,可能在另一個領域存在著競爭,甚至是敵對的關係,但是彼此可以並存並行而不相悖。

  後者意謂著“反中主體性”欠缺從國際視野來理解和佈局兩岸關係,從國際的視野來看,確實在上一世紀的國際間存在著歷史終結的樂觀氛圍,於是“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的論調甚囂塵上。然而新的世紀以來,福山教授的“歷史終結論”已經淪為被批判的對象,而紐約時報也為自己對香港“一國兩制”的誤判而認錯,國際間開始討論的是“中國崛起”“北京共識”的論調,特別在金融風暴之後,中國的國際政經角色,中國責任論等已經成為新的議題。所以“反中主體性”論述無法提供台灣的未來性,最終是沒有“主體性”的假論述。

  從國際來看待兩岸關係時,國民黨更有責任提出“中國機會論”,作為建立台灣與大陸的“交往主體論”的基礎,所以“中國機會論”是一個相對中立的視野來看待大陸,“中國機會論”體現在各個方面:

  首先在經濟面向表現為“中國市場論”,金融風暴以來,中國大陸開啟了自身從出口導向轉為擴大內需的成長調整,所以中國不僅僅是國際間,大家可以而且必需採購的賣方市場,同時以大陸當前的經濟實力,她也是最有能力進口的買方市場。台灣尋求最佳條件進入大陸市場,這是必要的、正常的,也是與世界同步的;台北進入大陸市場,不論作為買方或是賣方都不會也不可能損害到自己的“主體性”。

  其次在政治面向表現為“中國特色論”,自從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共的政治改革已經明顯從行政改革,轉移到政治改革的層面,特別是有關民主的改革不論在理論層次,在操作層次,推擴層次都顯示出比以往更大的空間,當然她的民主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民主,但這不代表中國大陸沒有自己的可能性,台灣方面如果相信“民主和平論”的論點的話,面對大陸的中國特色民主改革,就必須抱持參與的態度,以便雙方有更多的共通性,從而穩定兩岸關係和平的政治基礎,這樣的參與本質上就是增加台北的“主體性”。

  其三在國際面向表現為“中國崛起論”,特別是“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的提出,代表中國大陸的崛起,不僅僅是一般專家所強調的中國的硬實力,特別是中國發展道路所代表的軟實力。台北方面基於文化的同質性,以及長期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參與,故而對“中國模式”的內涵,應也具有發言詮釋的能力,則台北如果希望擴大自己的國際空間,借由對中國模式的論析,擴大與大陸的交流,拓展自身的國際空間,應該是展現“主體性”的方式之一。

  綜合以上的論述,中國國民黨就可以向台灣民眾清楚地闡明自己的西進政策,正定建立在“交往主體論”的基礎之上,是有利於台灣的發展和壯大,是維護台海的和平,是可以永續經營,強大台灣的道路。

  其次在此論述的基礎上,兩岸的政治接觸、對話正是強化、理性化“台灣主體性”的必由之途。因為中國國民黨的“主體性”論述,不是排他的,不是悲情的,是理智而且理性的;在與大陸的交往、交流之中呈現出台灣的價值和對大陸的意義,台海的貢獻,而兩岸的政治接觸、對話正是為了肯定“台灣主體性”的正面意義和主要功能。

  當大陸也能認識和理解到中國國民黨的“台灣主體性”,是友好的、開放的,是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的論述與作為,則雙方的政治協商就具備了更大的政治互信,和良好的解決政治難題的氛圍。則不論是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兩岸和平框架協議的協商都有理性溝通的空間。

  總之,兩岸的政治協商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功能,北京當局從2009年以來就著力於兩岸初步的政治接觸,台灣方面則以先經後政,國際理解和人民共識三個前題,作為托詞;個人以為台北方面絕不能因此而消極等待,必須努力引導台灣的民意,積極建構兩岸政治接觸和對話的氣氛,主動說服國際理解,才能使國民黨對台灣的貢獻被肯定和彰顯。否則國民黨仍難解除某些台灣人民心中“外來政權”的陰影,則當前在兩岸關係的作為和努力,只要再出現政黨輪替,一切都將徒勞無功,不但對兩岸和平不利,對台灣也有害。

  結 論

  2009年的兩岸關係的發展,充分說明了兩岸關係靠片面施惠,模糊的“九二共識”所建構的和平穩定是脆弱的、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兩岸當局有必要認真思考將政治對話、協商的議題提上日程表,而且各自作出有意義的、積極的努力,以便兩岸的和平框架早日搭建,和平發展的穩定關係早日成為事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