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吳敬璉:經濟轉型“開倒車”絕無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0-03-05 08:49:00  


 
  在經濟增長主要靠資本、土地的情況下,社會總收入主要是分配給了資本和土地的所有者,首先是政府,土地是屬於國家的,最主要的資本所有者還是政府;其次是富人,越富的人,他的消費傾向越低,大量的錢拿去投資了。所以靠這兩種收入,我們消費是上不去的。我們的消費主要應該靠增加普通勞動者和專業人員的收入,這就應該增加我們生產增長中的技術含量、知識含量,從而增加對專業人員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轉變方式難點——體制性障礙太多

  文章分析,回顧1959年,蘇聯曾說15年超過美國,到了1965年,他們GDP的差距縮小了,但是技術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卻拉大了。經過討論發現問題就出在增長方式上,當時增長的唯一來源就是投資。而西方國家的增長,在二次產業革命以後發生了改變,主要是靠效率提高。《資本論》中就說到靠資源投入這種增長叫做外延式或者粗放式的增長;而靠效率提高的增長,叫做內涵式的增長,或者叫集約式的增長。蘇聯為什麼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就提出轉變,但始終沒轉過來呢?其根本的問題在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一定是搞粗放的,改不過來的,

  改革開放開始以後,我們提出20年翻兩番,到了世紀末回頭一看,翻兩番是超額完成了,但是效率沒有提高,還是靠投土地、資源,最終需求不足,要越來越多的依靠出口。所以,1995年 《關於制訂第九個五年計劃建議》里提出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就是從粗放的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的增長方式,還有就是體制的轉變,第二個根本轉變是第一個根本轉變的基礎,但是執行狀況不好,沒有轉過來。相反,到了21世紀初期,反而來了一次大規模投資來提高增長率的高潮。

  因此,2006年 《十一五規劃》對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途徑做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比如說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發展所謂現代先進製造業等。但是全國執行情況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如深圳、蘇錫常很不錯,深圳華為、中興等企業走在了世界前列,蘇南地區在金融危機來了以後,受到的影響就比較小;而從全國範圍來看並不好,根本的問題還是體制性障礙太多,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亟待改善。

  體制性的障礙,歸納為四點:第一點就是政府支配資源數量大,力量強,而不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比如最重要的土地資源和信貸資源;第二點就是對於政績,好像主要的標誌就是GDP;第三點是財政體制,包括收入來源和支出;第四條是市場化的改革,上游產品、原材料的價格等不是由市場去配置,而是被行政扭曲了或者直接用行政配置,促成資源的大量浪費,政績工程遍地開花。這個體制如果轉不過來,不管用多少政治號召、道德上的說教去打動,作用都不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