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到底誰是誰的老師

http://www.CRNTT.com   2010-04-17 10:48:14  


 
  法國哲學家霍爾把赫(1723-1789),與狄德羅(1713-1784)、愛爾維修(1715-1771)同是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中,最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書派”的領導人。他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道德結合的國家”,是一個“德治或以道德為基礎的政府”,“這個帝國的悠久歷史使一切統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國家繁榮,必須仰賴道德”。 

  啟蒙運動時期,中國的社會倫理及治國思想成為歐洲學習的典範,孔子等中國思想家成為成為歐洲的名人,歐洲人都喜歡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來推動他們的主張,經過這些人100多年的努力,現代人文思想終於成為了西方意識形態的主流,這也標誌著西方人在思想上終於走出了中世紀,進入了現代社會。 

  中華文明對西方現代西方文明形成的影響之二 

  民族國家的建立 

  在歐洲的中世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權力結構有兩個明顯特點:因等級分封形成的間接統治,國王通常只是因為血統和占有最大領地而成為君主,他同其他封臣形成保護與效忠的契約關係。他的權力是極其有限的。在多層“領主—封臣”關係中,君主和大領主不能直接行使對所有居民的統治權力。由於封地有各種不同的來源,有的封臣不只效忠於一個大領主。唯一擁有全歐性權力的是羅馬天主教會,但教會的權力主要是意識形態方面的;羅馬教會也是一個大領主,星羅棋布的教堂、修道院,也占有土地並行使司法權。因此,君主、貴族、主教、自治城市等等構成重叠的、犬牙交錯的權力網絡。如果以權力統一、領土明確為國家標準,當時歐洲幾乎談不上有“國家”。農奴制是封建權力結構的經濟基礎,因為農奴對領主的依附關係與領主的直接司法權是相輔相成的。 

  1584年(萬歷十二年)西班牙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Gonzales de Mendoza) 出版了西班牙文《中華大帝國風物史》、 1590年葡人在澳門出《絕妙論著》、1655年葡人魯德熙又有《中華帝國史》、1650前後,意大利人衛匡國(Manteno Martini)的《中國歷史》、法國人馮秉正(Joseph De Moyria de Mallac)的《中國通史》等書都對中國的政治制度進行過詳細的描述,因此歐洲的皇帝們也希望建立像中國那樣的制度,這一切要從法王路易十四的改革開始。 

  1661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地球的東西方都發生了一件大事:法國路易(1643-1715)十四親政,中國康熙登基!由於當時東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大批的傳教士從西方來到中國,白晉就是其中一位, 1691年康熙任命法國傳教士百晉為特使將贈送給法王路易十四的書籍49册帶回法國,1697年白晉5月回到巴黎,這套漢文書籍讓路易十四非常的喜歡和驚奇,白晉又於該年出版了《中國皇帝》和《康熙皇帝》兩本書送給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則授權白晉用一萬法郎為康熙準備禮物,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東西方兩位皇帝的一次交往卻從此改變了西方的歷史,法王路易十四決心利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對法國進行改革,這就是後來改變歐洲歷史“路易十四改革”。 

  路易十四改革為西方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比如法國,1661年22歲的路易十四宣布親政。同時廢除首相職位,改設禦前高級會議,並親自主持禦前會議,聽取大臣報告,簽署一切國事公文,直接控制了中央最高級行政權。在地方,派遣監督官,以國王欽差的身份控制地方,他還取消城市自治權,改市政機關的選舉制為委任制, 直接控制軍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路易十四削弱貴族的勢力後,但沒有將貴族殺死或流放,而是修建凡爾賽宮供這些貴族進行享樂。 

  在法國的路易十四進行改革後俄國彼得一世改革、普魯士胖特烈二世改革、奧地利特蕾西亞女皇的改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