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上海要有文化,先要“去上海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5-10 08:57:05  


圖為上海浦西夜色。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訊/最近,上海學者許紀霖教授著文《上海城市風情依舊,文化何處尋覓?》,對今日上海文化的幾大病灶逐一剖析,歷數上海一地的人、體制的短板,不可謂不犀利。但是這般的批評聲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每幾年必然就會出現一次。爭論的本質其實在於搞清楚,“上海文化”生長的土壤是什麼。

“上海文化”為什麼沒落了

  ◎上海曾是一座國際文化大都市

  中國有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合二為一的北京,為什麼當今的上海僅僅是一個經濟中心,而不複是曾經的文化大都會?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令世界的目光雲集於黃浦江兩岸。世博會將給這座城市帶來什麼?會帶來文化復興的希望嗎?

  上海文化曾經輝煌過,在上世紀的上半葉,它曾經是蘇伊士運河以東最著名的國際文化大都市,東京、香港都無法與之比肩。民國年間的中國,除了學術中心在北京,報業中心、出版中心、電影中心、演藝中心、娛樂業中心統統扎根於上海,金錢加上文化,造就了半個世紀的海上風華。

  ◎計劃經濟留下的文化壟斷

  1949年新中國在北京建都,中央一聲令下,將文化中心從上海平調到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觀察》雜誌紛紛北上,還過去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如今在京城非常活躍的“在京海派”,就是當年奉令進京的上海文化人。儘管如此,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上海文化無論是電影文學還是新聞出版,依然有全國“半壁江山”的美譽。我經常如此向老外這樣描繪中國文化精英的地理分布:一半雲集在北京,其餘一半中的一半在上海,剩下的25%分散在廣州、成都、西安、武漢、南京、杭州等二線城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