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 
喀什,這個特區不一般

http://www.CRNTT.com   2010-05-24 09:31:03  


 
  這里被認為是整個維吾爾族最傳統的城市生活區。阿米娜和鄰居們,被不願透露姓名的維族學者稱之為“維吾爾族的上海人”,斤斤計較又和睦相處。這些“維吾爾族的上海人”圍繞每條小巷都有的清真寺、曾經的經文學院,以艾提尕爾清真寺為中心,形成獨特的“組團”居住結構。從阿訇、鐵匠到阿米娜,都是這個穩固團體中的分子。

  變化在悄悄地發生。阿米娜搬離老城之前,不工作已不再是年輕女人的美德。結婚時,有工作的女孩,婆家給的彩禮高達1.5萬~2萬元,沒有工作的女孩只有5000~6000元。

  另一個變化是,巷子沒有以前那麼安靜。很多年輕人失業,他們時常聚集在巷子口,無所事事或是在沒有旁人的時候抽煙。這引發了來自巷子內外兩方面的提防。

  2003年,阿米娜的家被拆遷,讓給仿照內地的商業步行街。阿米娜一家搬到了現在的小區。這一特意借用漢維兩族傳說中“香妃”之名的小區,建造4年後的入住率還不到40%。

  搬到新小區後,老街裡封閉的時間似乎是被打破的罐中之水,潑到地上,再也收不起來。

  起初住戶很少,周圍一片荒涼,習慣了繁華的拆遷戶們稱之為“戈壁灘”。阿米娜的公公老是哭著說,寧願買個帳篷搬回被拆掉的老屋附近住,也不願住在新的小區。阿米娜只得和丈夫一起安慰他。

  望著一棟棟空蕩蕩的高樓,阿米娜內心迷茫。自己所住的單元裡,鄰居一個也不認識。她在小區裡找了一圈,才在不同的樓裡找到了三戶原先同一個巷子的鄰居。原本最熟悉的左右鄰舍,則因為拒絕在這里買房而搬到別處,無從尋覓。

  新鄰居們花了很長時間去互相認識,但僅僅是認識,不複老城裡親如一家的舊觀。大家住在不同的樓、不同的樓層,女人們串門聊天變得困難。阿米娜不再做早飯送給鄰居,因為她不熟悉對方的口味。

  傳統婚禮的情形不見了。大家樓上樓下為鄰,再無法像過去那樣互相借房子接待婚禮來賓。

  過去,來賓多的時候,分散在眾多鄰居家中,每家的廁所也是全部開放的。如今,參加婚禮的來賓上廁所都成了問題。

  有人曾提議,希望政府能夠修建公共禮堂以及公共廁所,以便滿足婚禮、葬禮等各種集體活動之需,但這一願望至今未能實現。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酒店。

  婚禮的熱鬧程度遠不如從前。舉行婚禮的人家給同一棟樓中的每家鄰居發放請帖,但很多鄰居不去參加。

  阿米娜結束了悠閑生活,她開始出門找工作。丈夫在拆遷中失去了工作,全家的收入全靠每人每月100元的低保。

  阿米娜家市中心老房子的拆遷賠償標準是320元每平米,“戈壁灘”上新小區的價格是650元每平方米。中間2萬餘元的差價,正好花去全家多年來的全部積蓄。

  阿米娜回到老屋拆掉後蓋起來的步行街,想找一份清潔工的活,每月能掙500元她就很滿意了。因為不會漢語,她花了2個月時間,最後只好重新回到家中。

  孩子讀書要花錢,家人千萬不要生病。一想到錢的問題,阿米娜就頭疼。這讓她對針線活失去了耐性。

  阿米娜的丈夫艾爾肯不喜歡“香妃花苑”這個小區名字。小區內部被命名為玫瑰苑、月季苑、石榴苑、杏花苑、桃花苑以及梨花苑。這些漢語稱謂令艾爾肯感到陌生。

  “庫木代爾瓦扎”,是艾爾肯以前所住的街道的名字,老人說,意思是“建在沙子上的門”。

  艾爾肯不喜歡新小區的最大原因是,離艾提尕爾清真寺太遠。這對在巴扎賣貨為生的他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老城裡遍地是世代做小生意的人。艾爾肯的父親每天推著小車到艾提尕爾清真寺門前賣東西。初中畢業後,艾爾肯繼承了父親的推車。

  艾爾肯的車上裝滿了收音機、電池等各種雜貨,少的時候一天能掙20~30元,多的時候100多元。每天只需1元管理費,艾爾肯可以將東西賣得很便宜,有賺頭就行。

  2002年之前,艾提尕爾清真寺兩旁是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艾提尕爾大巴扎,這是養活艾爾肯一家的地方。

  巴扎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市場。以艾提尕爾清真寺大巴扎為中心,整個老城區遍布數十個大小巴扎。對艾爾肯這樣的手工業者和生意人來說,巴扎是水,他們是生活在其間的魚。

  2001年發表的《喀什名城保護規劃》認為,喀什街巷的構成主要是“巴扎”方式,空間形態、行業性居住與生產銷售合一的傳統特色非常突出。一浪高過一浪,甚至唱著歌的叫賣聲是喀什巴扎的特色,也是艾爾肯的拿手好戲。

  巴扎的唱賣聲可能持續了近兩千年。《漢書西域傳》記載,公元前128年,張騫發現喀什(當時稱疏勒)是西域三十六國唯一“有市列”的地方。此後開辟的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南線必經喀什。

  16世紀初,歐洲人開辟海上航線。歐亞大陸深處的絲綢之路變得蕭條。1524年,明朝在西北勢力衰弱,關西七衛全部撤入嘉峪關內,劃關而治。但喀什本鄉人的巴扎,卻與龐大的清真寺和經文學院、厚厚的生土建築一起,如化石一般,以最古老的面貌被傳承了下來。

  1949年之後,比以往所有政權都強大的新的中央政府成立,生產建設者以兵團的方式來到遙遠的喀什,帶來了3層的百貨大樓、體育館和養有動物的人民公園。

巴扎受到的衝擊也由此拉開序幕。1990年代末,街上已隨處可見外地商人,改變的大幕完全掀開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