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濫發貨幣的美國為何不通脹

http://www.CRNTT.com   2010-11-17 08:59:48  


 
  市場上貨幣過量最直接的效應就是物價上漲。但是,多年來,在美國的日用商品市場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價的上漲,政府的貨幣政策也並不會影響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美國生活過的人都會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經花,去超市進行一趟大規模的日用品採購,花不了多少錢。

  美元誕生100多年來,美分作為最基本的貨幣單位,仍然在市場上流通,美國物價的穩定可見一斑。美國物價能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這使得美國的普通民眾對貨幣政策並不敏感。

  相反,美國政府增發的貨幣以各種社會福利的形式返還到民眾手中,這進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奧巴馬進行的醫療體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發的美元。不僅如此,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大量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擔了美聯儲增發貨幣所帶來的成本,而增發美元所帶來的鑄幣稅卻只有美國獨自享受。

  在中國,卻是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情況。今年以來,雖然政府極力控制國內的物價,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資料的價格普遍上漲,民眾抱怨的呼聲越來越高,調整貨幣政策的壓力劇增。

  很多學者將美國濫發貨幣導致世界大宗商品物價上漲作為解釋本國通貨膨脹的重要理由,中國也不例外,很多學者強調美國因素所導致輸入型通脹是中國物價上漲的根本動力。但這種觀點完全不能解釋,美國的貨幣政策何以沒有在其國內造成通脹反而在中國造成了通脹。

  中國的現實通脹如何呢?改革開放30年來,“分”作為人民幣最基本的貨幣單位,已經退出了流通領域,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物價上漲速度之快的現實。

  此時出現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中國和美國都採取了增發貨幣的政策來強行推動經濟的增長,為何前者導致了立竿見影的通脹壓力,並帶來了較大的社會壓力,而後者卻能安然無恙、履險如夷?

  中國不能再為美國“打工”

  文章認為,中美兩國構成如此差異的根源在於,兩者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十分有利於美國的經濟關係形態。

  中國不斷以解決就業為驅動,通過各種政策工具推動對美國的廉價出口,這全面壓低了美國的商品價格,特別是日用品價格,同時中國又將掙得的大量美元兌換成各種形式的證券資產,在美國儲備了起來。這從供給和消費兩個方面抑制了美國物價上漲的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