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穩定物價必須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0-11-22 09:48:07  


 
  中國各類產品物價的20%~40%屬於物流成本,而美國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20世紀90年代大體保持在11.4%~11.7%範圍內。進入本世紀後十年,尤其在本世紀頭兩年,更下降到10%左右,甚至在2002年降為8.7%。要降低物價,我國所需要做的是建立低成本而高效的物流網絡,不僅僅在物聯網、高鐵領域實行技術變革,更要建立國內統一法治體系下的統一大市場,以杜絕各種隱性的封建行為。

  為什麼中國企業熱衷於出口,為什麼國外超市中的中國製造比國內還要便宜?除了我國出口導向型的貨幣、稅收等政策外,不可忽視的是,國內分割的市場、高昂的中間成本與扭曲的定價機制,與國外高效的定價機制、低廉的物流成本相比,體制性劣勢過於明顯,這成為企業眼光向外的重要誘因,最終反映到價格受控制的農產品領域。

  農產品價格上升,是我們反思制度雙軌制、摧毀山頭林立的地方小市場的重要契機。

  除了發改委等部門四處巡視以高壓降低物價之外,從體制上破除國內外價格雙軌制、身份不同養老等社會保障層級不同的弊端,也正當其時。此次十六項措施中最亮眼的一條是,回應了各方呼籲已久的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的聯動機制。我們應該為這一著眼於“短期應急措施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的辦法鼓掌。

  抗通脹國債也好,最低保障與物價上漲掛鈎也好,都是對普通民眾生活水準的有效保護。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不動既得利益階層的蛋糕,只印發貨幣、提高面向低收入階層的保障水準,就會誘發全面通脹、造成中產收入階層生活水準的全面下降。

  農產品價格上漲是物流、市場體制性弊端的終極爆發,抑制農產品價格當然不是在展示行政威力,而應是行政改革誠意的展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