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不合时宜的《三字经》?

http://www.CRNTT.com   2011-01-05 10:19:29  


五四後政治與傳統聯系緊密。
將選擇權交還給歷史,交還給歷史中的個人。
 
  传统典籍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所谓的“精华”与“糟粕”同根而生,盘根错节,环环相扣,血肉相通,打断骨头连着筋,一部《三字经》1145个字,一部《弟子规》1080个字,从始至终,流淌着同样的文化精神,请问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没有哪个“圣人”能站在传统中又高於传统,挑挑拣拣

  山东省教育厅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原则人们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确。但实际上並不存在一个“圣贤”可以站在传统之上,高於传统,又不受传统束缚。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

  学者秋风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並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
   
   挑拣精华糟粕的工作交给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个人

  事实上,对待传统我们好像只做过两件事:神化和矮化。先是稀里糊涂把某些事物神化起来,然后又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矮化下去。现在《三字经》等传统似乎正面临着这个循环。但人为的对传统进行摘选並不具有操作性,也不符合历史潮流。

  对于精神产品,到底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不是像吃烂苹果一样,剜去烂的,吃好的就行了。这个任务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是很难完成的,而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筛选出来的东西,以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经验未必能去判断对错。所以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将其交还给历史选择,交还给历史中的个人。 
   
  书与人的关系並不直接:读经不会成“圣”自然不会成“粪”

  由於历史的局限性,《三字经》中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但如同那些合时宜的未必会被我们完全消化一样,那些不合时宜的也未必会被我们全盘吸收,人和社会都是有自检功能的。几年前台湾有家长投诉学校让学生背诵的《朱子治家格言》“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是歧视女性。但校方回应 “现代有现代的价值观,孩子长大后自然就理解了”。

  其实读经不会让一个人变成圣人,自然也不会吃人。王小波曾评论“扫黄”说:不应该看有多少青少年看黄色小说走上了违法乱纪之路,而应该看有多少青少年看过黄色小说没有走上犯罪之路。书本与人的关系並不那么直接,不会决定性地製造出学生的思维。人是思考的动物,不是被思想子弹射击的弹靶。
 
   结语:你见,或者不见;你念,或者不念;你爱,或者不爱;“传统”它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並且还会不舍、不棄。把传统交给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个体,日子久了,自然大浪淘沙始见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