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處理學術不端爭議複旦立了個樣板

http://www.CRNTT.com   2011-01-14 10:06:13  


知名學者、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被指博士論文涉嫌抄襲事件,在沉寂數月之後重新進入公衆視綫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訊/“學術管理嚴重缺位,才導致正常的學術評價,變為媒體評價、司法評價,使學術問題和道德問題、法律問題混為一談。‘動機論’、‘陰謀論’等論調甚囂塵上,學術變為‘打罵學術’、‘拳頭學術’。朱學勤先生這一事件的句點,對於建立學術不端治理的長效機制而言,卻只是起點…”。《新京報》今日登載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的評論文章“處理學術不端爭議複旦立了個樣板”,原文如下:

  據報道,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1月12日晚公布了對知名學者朱學勤博士論文涉嫌抄襲的調查結論,認為朱文中涉嫌抄襲而被舉報的部分內容,在學術規範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對其剽竊抄襲的指控不能成立”。

  去年7月,有網友發帖指出,朱學勤2003年再版博士論文有抄襲、剽竊。隨後朱學勤致函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要求“啟動調查機制,辨明是非,還我清白”。現在,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給出調查結果,為這一事件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朱學勤先生通過這一獨立調查,“洗脫”了自己身上的“剽竊嫌疑”,而復旦大學也以獨立的學術調查,維護了博士學位的尊嚴。

  這一“圓滿”,不是指結果對朱學勤先生“有利”就圓滿,“不利”就不圓滿。對任何學術不端質疑、爭議的調查,都有可能得到“是”和“否”兩種結果,而不管哪種結果,其實都是對當事人和當事人所在機構負責任的做法。因為如果沒有調查,當事人和所在機構,就一直難以擺脫嫌疑,將生活在嫌疑的陰影之下。

  但這個基本的道理,在當前的學術界,卻未達成共識。更普遍的做法是,針對學術不端的檢舉、質疑,當事人和所在機構,採取“三不”態度:不知情、不調查、不處理。

  目前,針對學術不端的處理,大致有兩條路徑。一是舉報者費盡周折,在網上發帖,以引起媒體關注,媒體加以報道,通過輿論向當事人和相關機構施壓,使相關機構啟動調查,而如果相關機構不調查,也毫無辦法;二是經過多番較量之後,舉報人和當事人選擇法律途徑,但由於法院沒有學術鑒定的能力,宣判也無公信力。

  從這兩條路徑可以看到,學術管理嚴重缺位,才導致正常的學術評價,變為媒體評價、司法評價,使學術問題和道德問題、法律問題混為一談。“動機論”、“陰謀論”等論調甚囂塵上,學術變為“打罵學術”、“拳頭學術”。

  因此,朱學勤先生這一事件的句點,對於建立學術不端治理的長效機制而言,卻只是起點。這一事件的處理,可以作為建立長效機制的樣板。在學術不端質疑、檢舉出現後,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學術委員會(或者學術規範委員會),應該獨立啟動調查、聽證,做出調查結果,並根據調查結果給出處理建議。不少人此前曾懷疑大學的學術委員會是否能公正處理,事實表明,只要處理過程公開透明,行政之手不參與學術過程,對於學術委員會的調查公正性,是可以期待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