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米蘭:央視春晚是怎樣不可救藥

http://www.CRNTT.com   2011-02-13 11:04:45  


 
  從媒體報道和有關資料看,央視春晚最初源自1962年春節前後的一台“笑的晚會”。當時舉國困難,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謝添,在人民文化宮組織了准商業性的演出,向市民售票,笑星侯寶林、馬季等均有參加。當時並無領導,只為博民眾一笑。 

  1978年,央視複播後,就開始年年製作春晚,但由於電視機普及有限,一直是錄播,內容也大多是政治化的內容,與春節需要的娛樂氛圍不協調,影響力有限。 

  1983年,在導演黃一鶴手中,央視開春晚直播的先河。晚會拋棄報幕制,首設主持人,邀請馬季擔綱。晚會播出了仍在接受批判中的李穀一演唱的《鄉戀》,也播出了王景愚的啞劇《吃雞》。接著,第二年馬季的《宇宙牌香煙》等節目又大獲成功。直到1985年,這時期是春晚獲得全國性影響力的第一個階段。這一階段以娛樂為主,節目較少受到多級審查,往往導演就能確定。歌曲、相聲等也沒有什麼主題的限制,就是以“有意思”、“聯歡”為主。當時央視也沒有形成獨家供應的局面,北京台等一些地方台也開始嘗試製作這類節目。 

  1986年,隨著央視春晚影響力的擴大,一紙禁令徹底改變了春晚市場的生態。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部發文,禁止各地方台在除夕夜制播同類晚會。這一紙禁令,使得同時段的央視沒有其它競爭對手,除夕夜,打開電視機,看到的只有央視一台春晚。中國人年夜飯後,一家人圍坐一起看春晚的習慣,也恰是此期逐年養成的。看春晚成了中國人春節民俗中的一種“准圖騰”儀式,這是央視春晚霸主地位的形成階段。 

  1993年後央視春晚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廣電總局越來越深地介入進來,春晚也在當年實行了導演招標制。春晚總導演除由央視的21位編委投票表決外,還需廣電總局批准。晚會的“聯歡”色彩淡化,變成了“盛典”,增強了“團圓、團聚和團結”的宣教功能。央視春晚徹底轉向,變成了新時期的“寓教於樂”,變成了一個除夕夜的國家儀式展示。 

  2000年後,央視春晚進入第四個階段。這一階段以行政禁令解除,一些省級電視台紛紛搶灘春晚市場為標誌。但面對央視霸主地位,挑戰者明顯力量小,信心不足,不敢直接掰手腕,多選擇在小年夜或初一播出。同時央視為應對越來越多的批評,以及與更偏娛樂的對手競爭,也開始調整。比如2005年提出“開門辦春晚”,嘗試接納南方或西部四川等地的相聲小品;例如在兔年春晚上使用大量網絡語言,試圖與民眾貼得更近一些,與“性”有關的語匯也逐步放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