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的震災與地震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1-03-20 09:05:51  


日本列島位於地震帶上,經常發生地震。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訊/九級地震突然發生,海嘯隨後襲來,“世界末日”降臨日本本州島東海岸。面對災難,日本國民表現出了超常的冷靜,秩序井然。巨大的震災震驚了中國人,災難發生後日本人的冷靜與秩序則讓中國人感佩甚至驚訝。不過,如果說國人為震災感到震驚是自然的,那麼國人對日本人的冷靜和秩序感到驚訝則顯示出一種隔膜。在此情況下認識日本的“地震文化”,或許有助於消除隔膜。

  生為“難民”

  日本列島位於地震帶上,經常發生地震。地震在沿海會造成海嘯,在城鄉則會引起火災。地震、海嘯之外夏天還經常有台風來襲。嚴酷的自然環境給了日本人強烈的危機感、孤獨感,使日本人成為天生的“難民”、永遠的“難民”。在現代日本社會,“難民意識”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處能看到與地震有關的警示牌。海邊的旅遊、休閑區有海嘯警示牌,上書:“注意海嘯。海嘯發生的時候往高處跑。”煤氣灶上有警示貼標,上書“發生地震的時候首先關上煤氣”。陽台上有避難警示:“發生危險的時候打破這道門,到鄰居家去避難。”日本的居民樓很少中國居民樓上的那種獨立陽台,各家各戶的陽台大都是連在一起的,由隔斷門隔開。隔斷門用的是近於三合板的材料,很薄,成年人用腳就可以踢破。避難警示語就是貼在這個門上。理解了日本人的“難民意識”,就會明白作家小鬆左京寫出科幻災難小說《日本沉沒》並非偶然,《日本沉沒》被兩次拍成同名電影更非偶然。

  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超過10萬,給現代日本人留下了慘痛的記憶,強化了日本人的“難民意識”。從那之後直到現在,日本人一直在準備應對再一次的關東大地震。關東大地震發生的日子9月1日,成為日本每一年的“防災日”。這個防災日每一年都在強化日本人的“難民意識”。對於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難民”來說,地震災難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人們在面對“偶然”的時候有可能驚慌失措,但面對預料中的“必然”的時候則能夠保持冷靜與秩序,不會大驚小怪、呼天搶地。所以,這次東北大地震、大海嘯發生之後日本人能夠保持冷靜與秩序十分正常。更何況“難民意識”之外,現代日本國民本來就有沉默、忍耐、奉獻的文化性格。這種文化性格曾經表現在神風特攻隊員的自殺攻擊行為中,曾經表現在剖腹自殺的儀式中,也曾經表現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滯留北京的日本人的教學活動中。當年,一位置身北京的中國作家看到戰敗國日本的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平靜地正常上課,感嘆這樣的民族不會倒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