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入選“非遺”:古琴、昆曲和香

http://www.CRNTT.com   2011-04-28 14:10:09  


 
  戴曉蓮沉吟一會說:“古琴,在大多數人眼里仍顯屬於舊式文人的玩意兒,是吃飽了撐的消磨。另一個現實情況是,現在中國的所有演出團體都走上市場經濟道路了,自收自支。碰到配合重大紀念活動,創作新節目時會得到一些政府補貼,平時要靠自己養活自己,多一個編制就多一份開支。而古琴,在許多人眼里似乎還不能單獨在舞台上演奏,去擔當宏大的文化使命。所以學生家長擔心孩子學古琴沒有出路,也情由可原。不過現在有一點讓人欣慰,願意學古琴的孩子一個一個冒出來了,他們是真喜歡。”

  戴曉蓮還說,“當下民族音樂面臨的問題很多,繼承與創新這對矛盾一直解決不好,中西結合,也一直在探索,今天最突出的就是藝術與商業的新矛盾,在古琴身上體現的問題其實也一樣。目前生源少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哪天來報考古琴的人要踏破門檻,那我倒要警惕了。”

  戴曉蓮帶出來的學生在近年來的全國古琴比賽中屢屢獲獎,2007年,第一位專業學生在專業比賽中獲得了金獎,副修學生也分別獲得了銀獎、銅獎,她的副修學生宓嵩傑本來是主修嗩呐的,畢業後在上海民族樂團工作,但他在國內外演出並獲獎的倒大多是古琴,所以被同事笑稱為“不務正業”。她和她的學生還在“漁樵問答”古琴音樂會上登台亮相,將古琴與其他民族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奏,拓展了古琴的表現空間。

  古琴能否“活在當下,秀出精彩”?

  戴曉蓮在教學之外,一直為古琴“活在當下,秀在精彩”努力著,她多次應邀赴荷蘭、比利時、德國、法國、瑞士、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參加藝術節和舉辦個人古琴獨奏音樂會,還在香港、台灣舉辦講座和音樂會。香港和法國等國際唱片公司出版過她的多張古琴獨奏專輯。此外,戴曉蓮策劃、組辦了2007年第一屆全國專業音樂院校教學以及古琴與其他樂器組合研討會,組織了“漁樵問答”音樂會和“古琴名家音樂會”。2009年,她策劃組織了“紀念古琴大師張子謙先生誕辰110周年”研討會和古琴會,編輯出版了張子謙《操縵藝術》光碟,2010年9月舉辦國內首個個人演奏會“海上雅樂.廣陵今在”。去年,她還假座東方藝術中心推出了一台非常成功的以古琴以引子的琴歌雅集音樂會,戴曉蓮演奏古琴,毛宇龍演奏貓塤,高珊演奏貓,特邀嘉賓是昆曲名角張軍和民歌演唱家劉芳瑛。

  更具探索價值的是,戴曉蓮多次與國內外著名音樂家、作曲家和知名樂團合作,使古琴這種更傾向內心獨白的古典樂器,與現代中西樂器聯盟,參與多聲部重奏、現代室內樂綜合組合等等音樂形式的創新性實踐,開拓了古琴新的能量和空間,古琴曲隨著她的成功演繹,走出國門,傳響世界。

  戴曉蓮說:“我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以前龔一先生在上海民族樂團嘗試過,再早些時候,1989年成公亮參加德國音樂節時,與荷蘭長笛演奏家柯利斯.亨茲進行了合作,並錄制了世界上第一張中國古琴和西洋長笛對話的唱片《中國夢》,美國女歌唱家克萊倫.麥克費登和印度敲擊樂手拉米什.肖塞姆也加盟進來,他們合作錄制的曲集全部是現場即興演奏的作品,至今仍被專業的音樂發燒友視作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後來他還與音樂大師、環保推動者馬修.連恩等數十位音樂家以即興演奏的方式錄制了《匯流》,也成了很成功的經典案例。”

  今年戴曉蓮又在籌劃一個規模更大的 “絲竹更相和” 古琴重奏原創作品音樂會,形式上是古琴與各類中西樂器相配演奏,她請了國內外優秀的作曲家作曲,預計年底上演。這兩個項目都得到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的支持,當然經費還是不足,所以她還得四處拉贊助,最後公牛集團答應給她20多萬元。

  對自己的學生,她也鼓勵他們參與多層次的合作項目,尋找更多層次的表達空間。學生陸笑姿受譚盾和張軍邀請,在實景園林版昆曲《牡丹亭》中擔任古琴獨奏。後來,她還被譚盾“欽點”為《英雄協奏曲》的全球首演以及在上海世博會電影音樂之夜上擔任古琴獨奏。另一個學生高珊今年即將畢業,但她向記者表示,將報考戴老師的研究生。為了讓古琴走出象牙塔,在民間尋找更大生存空間,戴曉蓮應邀在嘉定區一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開設了一個古琴班,就叫高珊等學生輪流去當老師,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前不久,現代舞者金星也邀請戴曉蓮的學生為她新創作的現代舞配樂,古典與現代在台上對答照應,取得了奇妙的效果。

  戴曉蓮對古琴的明天還是充滿了希望:“古琴很古,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了,它經過歷朝歷代的磨難與顛簸而沒有消亡,一定是有道理的,有頑強生命力的。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呼聲中,我相信它會爭取到更大的空間,擔當更大的使命。另一方面,在人心浮躁的當下,人們需要回歸內心,無論靜思、沉吟,還是養性、修身,古琴都是最好的對象與形式。我們要讓古琴煥發出新的生命,與當代人的內心世界溝通,與世界音樂愛好者溝通,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的美麗信使。”

  的確,很古老的古琴應該在舞台上煥發青春,也應該在舞台上尋找高山流水的知音。“非遺”畢竟不是鎖進保險箱里的易碎品,使用或享受的人越多,它的壽命就越長,它的價值就越顯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