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蕭功秦:溫和改革與理性保守比什麼都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1-07-27 14:22:49  


 
  晚清新政:遲來的改革失敗的啟示

  《瞭望東方周刊》:今年是中國結束帝制一百年,媒體刊發了很多關於反思辛亥革命和晚清改革的文章,其中對晚清新政努力失敗的那段歷史有很多的討論。你覺得那段歷史對今天的中國能提供什麼樣的啟示?

  蕭功秦:從鴉片戰爭西方挑戰開始,到二十世紀初,至少給清王朝有六七十年時間來進行適應、調整與變革,然而,清王朝卻沒有像明治日本那樣,有效地進行變革,而且,庚子事變可以說是對改革的極端反動,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統治民族的合法性危機已經形成,排滿革命勢不可擋,新政為時己晚,而其後的辛亥革命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和平發展,相反,導向更大的折騰動蕩與不可避免的碎片化。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晚清新政給當代人的啟示是:一個集權國家一定要在保持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上,主動地不失時機地進行變革,否則,不但政權會受到威脅,新興的激進政治力量還可能會給國家民族帶來長久的折騰和傷害。

  《瞭望東方周刊》:你曾經提出中國發展三階段:發展經濟約30年;培育建立公民社會約30年;再用30年左右時間建立民主政治。現在30年的經濟發展做得不錯,按你的時間表,目前該培育公民社會了,你覺得具體該怎麼著手?

  蕭功秦:經濟發展必然會導致利益多元化,這可以進一步削弱改變“全能體制社會”,目前應該有序開放非政治的公民社團,如社會文化、教育、娛樂、學術等領域的非政治的結社,讓人們正常表達意願,與政權溝通。

  這些自主的公民社團和組織,如果進一步發展成熟,就會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興的市民社會,在此基礎上漸漸培育公民文化、公民理性,為民主政治轉型奠定文化和社會基礎。

  在保持執政黨執政地位的歷史連續性與正當性的同時,保持政治穩定下的社會多元化,從多元化的成果中來吸取政治穩定的社會資源,使中國可以漸進地走出威權主義,走向民主政治。

  《瞭望東方周刊》:一直看到有些人擔心,覺得如果開放公民社會,可能導致政治混亂。你怎麼看?

  蕭功秦:我覺得不必如此擔心。三十年改革發展,雖然問題多多,但國人中的意識形態化的思維已經淡出,據估計,在目前中國,激進的“文革左派”占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一,有調查數據顯示,激進西化自由派約占人口決不超過2.5%。這表明,現代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利益分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的過程,絕大多數人們的訴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意識形態化的、政治化的理念型思維,轉向以具體利益訴求為主的務實性思維。上面談的兩種人在目前中國政治光譜中畢竟屬於“小眾”。

  大多數國民主張漸進、理性、溫和地推行現代化改革,基本認同現有政治秩序,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在公共領域未必發言積極,他們也會有不滿和訴求,但常常是具體的利益訴求,而非挑戰現存政治秩序的左的或右的激進政治訴求。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現在的中國的政治生態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相比,可以說有很大變化,一定要認識、把握這種大變化。不必見到民眾有不滿或提出訴求就木皆兵,反應過度。包括對一些群體性衝突事件也是如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