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饒毅“出局”與“退出”的象徵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1-08-19 15:17:04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訊/17日,中國科學院通過媒體公布了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此前呼聲頗高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出局,引起輿論強烈反響。而饒毅一篇“從今以後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博客文章,更引發公眾對院士話題的熱議。輿論指出,饒毅的學術貢獻大過很多中科院院士,他的落選是中國學術界的悲哀。而他落選的原因,與其敢說真話、敢於批評當今學界有重要關係。輿論指出,中國現行院士評審制度是讓所有學者“體制化”的重要工具。院士以降,學術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院士在最高級,掌握最多的學術資源,接下來的長江學者、博導、教授,學術權力遞減、學術資源也遞減。如果一名學者想走通自己的學術路,就得靠攏這套體系。普通教師和研究者,在“出道”之前,就生活在這學術利益鏈的底層。如此學術環境,怎指望有自由思想與獨立人格?中國的學術又如何進步?

饒毅“出局”與“退出”的象徵意義

  2011年08月19日01:12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熊丙奇 (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我國學術要健康發展,必須與行政主導的評審、評價制度切割,建立學術共同體,實行學術評價

  8月17日,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對外公布。同日,一篇“從今以後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發公眾對院士話題的熱議。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出現過,但在中國科學院公布的初步候選人名單中落選。饒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早就預計到了這個結果”,“任何學生物的人都會知道原因”。

   財新傳媒資深科技編輯李虎軍發微博評論道:“饒毅出任北大生科院院長前,是美國西北大學講座教授……他為人坦蕩,說話做事得罪不少人,包括一些老院士。饒毅的學術貢獻大過很多中科院院士,他的落選是中國學術界的悲哀。”

  在此我無意用這樣的話來說明饒毅就一定該當選院士,對於院士評審,有不少著名學者也是經過多輪才最後當選的;而是對於饒毅這麼一位敢說真話且學術水平得到公認的學者,卻在官方評審中早早落馬,不由讓人懷疑,官方的學術評審究竟還有多大的公信力?

  不少網友呼籲增強院士評審的透明度,減少其“複雜性”,但這顯然是一廂情願。因為從院士評審的操作機制看,就不可能“單純”。與其他國家的“院士”評選不同,我國的中科院、工程院,說是“學術機構”,但其實是“部級單位”,前不久中科院公布去年公務接待費,達9995萬元之巨;院士評審,說是“學術評價”,實質是“行政評價”;院士頭銜,說是學術頭銜,卻與各種實際利益掛鈎——國外當選院士者,非但不能享受副部級福利待遇、公車待遇、政府津貼,有的還要自己交“會費”,所謂院士,其實就是某個學會的“會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