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高校學術腐敗是腐敗者“最後的晚餐”?

http://www.CRNTT.com   2011-09-15 14:25:02  


 
“三院院士”剽竊戳穿多少“膿包”?

  2011年09月15日 08:21 來源:千龍網 作者:葉祝頤 

  9月13日,方舟子微博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季倫、陶益壽、林培、祖康祺等6人實名舉報:原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石元春在任期內利用職權竊取他人治理黃淮海鹽碱土的成果,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騙取國家和省部級多項獎勵以及陳嘉庚農業科學獎和何梁何利農業科學獎。” (9月14日《現代快報》)

  從《晶體雜誌》一次取消井岡山大學70篇造假論文,上海交大教師楊軍舉報同事剽竊被解聘,到大學校長、院士身陷剽竊門,再到最近“千人計劃”入選者王志國因兩篇論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關閉實驗室。近年來,學術造假、學錢交易的事情屢見不鮮。如今,原北京農大校長與“三院院士”石元春也被昔日同事實名舉報竊取他人成果騙取獎項與榮譽。“三院院士”充斥虛假水分,學術腐敗層出不窮,令人唏噓不已。 

  儘管教育部多次重申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但是,從現實來看,教育部與高校、科研機構對學術腐敗的懲戒力度明顯不足。許多高校、科研機構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輕描淡寫,根本沒有做到“零容忍”。即使迫於輿論壓力,被動處理學術不端事件,也多把問責的板子高舉輕放。比如,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發布過兩則學術處罰公告。武漢大學教授艾勇和中國民航大學教授張連順因抄襲他人論文成果被通報批評。但是,兩人所在的學校並沒有採取任何處罰措施。抄襲的教授還是教授,他們並沒有承擔足夠的學術不端成本。 

  再比如,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周祖德涉嫌抄襲的論文屬於師徒二人共同署名。遼寧大學副校長陸傑榮幫助學生楊倫發表造假論文。浙江大學聲稱“院士課題組造假行為系賀海波個人所為,與李連達院士無關”。高校把校長、院士學術不端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校長、院士輕鬆“金蟬脫殼”,高校整治學術腐敗底氣何在? 

  除了明目張膽地學術腐敗以外,一些學者教授忙於社會事務、忙於創收,在校外講學、走穴,忙得不亦樂乎。一些導師擔任多種社會職務,或者在外兼職。導致搞科研、進課堂的精力被大大擠占,剽竊科研成果,對學生放羊的導師不在少數。 

  當前的高校科研生態不健康,高校行政化、學術權力化傾向也比較突出。某些領導本身就存在學術道德問題,查處學術造假事件,一來底氣不足,二來擔心給學校帶來負面影響,治理學術腐敗往往是鋸箭療傷。由於沒有第三方展開獨立調查,自查自糾式的學術問責之刀根本削不了內部人學術不端的把。這一點,從某些大學對校長、院士學術不端的曖昧態度上可得到佐證。石元春涉嫌剽竊他人科研成果已是往事,但是由於石元春擔任校長職務,當時根本沒人去擠這個膿包。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說,“大學之謂,非大樓也。”現在大學房子越蓋越豪華,但是教授越來越不像教授,大學精神不斷淪落,象牙塔彌漫學術腐敗氛圍。高校、科研機構擔負著傳承文化、開啟民智的職責。院士都學術道德失守,不僅有辱學術尊嚴,還會誤導學術風氣。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授除了教學生學問外,更有義務教他們做學問的道德。自身學術不端的教師如何道貌岸然給學生講學術道德?再說,剽竊的教授還是教授、院士還是院士,還有多少人在乎學術道德呢? 

  有人說,“學術腐敗正在毀掉中國學界的聲譽”。 在美國,如果教授有學術不端行為,小則申請不到研究經費、丟教職,大則學術生命就此終結。完善學術道德規範,給教授們戴上學術道德緊箍咒,無疑十分必要。但是單靠學術道德約束與高校、科研機構自查自糾非治本之策。要清除學術不端流毒,相關法規制度建設要同步跟進。譬如,建立第三方學術道德調查機制,把學術不端行為從道德規範上升到法律層面,避免學術不端只違規不違法。只有對學術腐敗刮骨療傷,真正做到“零容忍”,才有望鏟除學術腐敗現實土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