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發現治瘧藥,中醫沒幫忙

http://www.CRNTT.com   2011-09-20 11:09:07  


 
  從《本草綱目》到《瘧疾論》:幾乎沒有治瘧方提到青蒿

  中醫對青蒿的使用方法,唯一有正確記錄的是《本草綱目》,其中提到要使用"新鮮的或陰幹後研成粉",而《本草綱目》其實又是引用了《肘後備急方》中的記載;此外,《本草綱目》中提到的不僅有青蒿,還有黃花蒿,李時珍誤以為治瘧疾的是青蒿,而非黃花蒿。在清朝的韓善徵所著《瘧疾論》(1897年刊行),在當時為輯述瘧疾較為全面之專書,所列治療的古方12個,無一提及青蒿;今方31個,其中2個提及青蒿,且都是湯藥——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青蒿含有青蒿素,經過煎煮其活性也遭破壞,對治療瘧疾無效。一個簡單的事實呈現在面前,從晉代到清朝,治療瘧疾的數十個藥方,極少提及青蒿。提到青蒿的,也被中醫的用藥方法自我消滅掉了。

  青蒿被中醫發現後,其實對瘧疾治療作用不大

  從《肘後備急方》成書到發現青蒿素的一千六百餘年來,中醫對付瘧疾的狀況並沒有任何改善,仍處於一種"束手無策"境地。其中所記載的所謂"青蒿一握",含有的青蒿素是非常有限的,青蒿素在腸胃中易被分解,吸收較差。因此直接用青蒿對付瘧疾顯然不行,藥效不夠,新鮮的也不便保存、運輸。

  歷史資料中,有對中國歷朝瘧疾防治束手無策的案例記載。其中,明萬歷時期在東南志區有過大範圍的流行,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江西的永新、永寧、福安等地出現大範圍流傳,造成永寧、福寧“死者無算”;永新“死者不可勝紀”的嚴重後果。而在1693年,清康熙帝患瘧疾,當時所有宮廷禦醫和民間中醫都束手無策,後服用由法國傳教士提供的“金雞納”樹皮粉末而康復,康熙皇帝斥中醫“南方庸醫”。在1950年,統計顯示全中國有瘧疾病人3000萬,當時每年病死有數十萬,位五大傳染病之列,中醫並沒有起到任何治療或預防的作用。

  化學研究和提純工藝,讓青蒿素得以開枝散葉

  對青蒿素進行化學結構的確定,是天然藥物化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能為研究具有新結構類型的新藥提供先導化合物,這就是化學家們的事情了。在確認有效的藥材後,後續過程沒有用到中醫理論也不需要中醫參加:化學家和醫學家登場。他們分離出青蒿汁中的各種成分,再逐個試驗。

  這個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種“提純——再試驗——測定化學結構——分析毒性藥效——動物試驗——臨床試驗——提取工藝的優化——生產工藝”的設計,一直到作成藥片擺到櫃台上。在中醫記載中,對青蒿的使用是“熬湯”,溫度超60度之後對治瘧有效的青蒿素分解失效。在1971年下半年,的確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的沸點為34.6度),提取物抗瘧作用率達95%到100%,這一方法對證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關鍵作用——但用乙醚提純的過程,與中醫無關。

  對青蒿素治瘧原理分析,也是通過化學實驗確定證明

  青蒿素是中國藥學工作者1971年從菊科植物黃花蒿葉中提取分離到的一種具有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有機研究所和北京中藥所的具體工作人員這期間做了大量反應,確定了青蒿素過氧的存在,也證明了過氧是青蒿素抗瘧的活性基團;青蒿素的鈉硼氫還原反應給青蒿素的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可能;青蒿素的碱處理反應為後來青蒿素的定量分析提出了方法,而這一些貢獻在一份鼓吹中醫對青蒿素研發的檔案中,都不曾被提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