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南懷瑾:文人到過四川,一生無憾

http://www.CRNTT.com   2011-11-09 15:23:40  


南懷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1月9日訊/南懷瑾,當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1918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抗日戰爭時期投筆從戎,後赴台灣,執教於台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又遠赴美國、歐洲等地,考察講學。長期精研國學,於儒、道、佛皆有精深造詣,精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諸學,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聲望。

  1937年5月,南懷瑾先生來到四川,旋即抗戰爆發。1939年秋,南先生自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地方自衛團總指揮,屯墾戍邊。其後,在“中央軍校”研究班第十期兼修,並任教官。期間,曾在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期服務社會大眾。每逢假日閑暇,芒鞋竹杖遍游蜀中名山大川,拜師訪友,於1942年在灌縣(今都江堰市)靈岩寺結識一代禪門宗匠袁煥仙,成為“維摩精舍”首座弟子。1947年離川,寓居四川達10年之久。南先生對四川感情很深,所言及的四川往事,可以看作一幀民國時期四川的風土人情畫卷。

  以下是王國平近期對南懷瑾的專訪文章“南懷瑾:文人到過四川,一生無憾”:

  2011年9月2日 太湖之濱

  1997年,筆者畢業分配至都江堰的四川都江機械廠,在車銑刨磨和做搬運工、清洗工、機修工之餘,借得一册南懷瑾先生所著《金剛經講什麼》,一讀便不忍釋手。

  2005年夏,我與忘年交——道教學泰鬥王家祐先生喝茶時,他說:“以前靈岩寺有個靈岩書院,我在裡面讀了幾個月書,有次看見南懷瑾也在山上,每天背把劍習武……”

  從此我開始關注南先生與靈岩山那段往事,從故紙堆裡找到只言片語。歲月荏苒,往事如煙,卻一直未能釐清這段歷史。放眼望去,可能唯有當年的當事人南懷瑾先生能鈎沉這段舊事了。先生乃一代大家,名動宇內,拜訪者如過江之鯽,晚生如我,心裡哪敢萌生一見之緣。

  然而世間最無敵者,非緣分莫屬也!

  2011年9月2日,靈岩楓葉始紅之時,因一次特殊因緣,我得以前往太湖之濱拜訪南懷瑾先生。

  見南先生前我特地趕制了一本畫册《都江堰市靈岩寺百年影像》,收錄多幀老灌縣及靈岩寺照片,有1909年德國人恩斯特.柏石曼的《靈岩寺藏經洞》、1917年美國攝影家西德尼.戴維.甘博的《靈岩寺千佛塔》,還有青年攝影家何勃於兩天前專程拍攝的靈岩寺新景,一座山的百年歲月和春夏秋冬,盡在其中。

  太湖大學堂是由南懷瑾先生主持創辦的教育基地,位於江蘇省吳江市七都鎮廟港,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大學堂是南先生目前居住與傳道之地,占地280餘畝,兩面臨太湖。太湖水聲隱隱,和著鬆濤和學堂裡時時傳出的讀書聲,成為這片土地上最美妙動人的交響。

  傍晚6時許,終於見到了南先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