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拯救世界經濟還必須依靠美國?

http://www.CRNTT.com   2011-11-18 11:12:44  


 
此時搞基建最划算且能刺激經濟

  要知道,這些都是省不了的錢。即使按照私有化的模式把公共設施轉入有償使用,也要先興建後收費。而現在修建是最便宜的時刻。畢竟世界仍然處在大衰退的谷底,工價、材料都很便宜。一旦經濟恢復,對交通等基礎設施使用的就會更多,超載的壓力更難頂得住,興建的價格也會飛漲。一句話,美國正在錯過良機。

  2009年將近80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計劃中,給基礎設施建設的錢不過才100億,可謂杯水車薪。最近美國參議院的所有共和黨人協同兩位民主黨人一道,封殺了區區6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計劃。而現實是,對現有的基礎設施修修補補就需要兩萬億。不久前耶魯經濟學家聚集一堂為美國經濟把脈。在會議上,斯揚納科普洛斯(John Geanakoplos)教授提議政府成立專家委員會,調查和規劃未來十到二十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席勒(Robert J. Shiller)也建議成立聯邦雇用儲備署,在經濟衰退中搜尋鎖定急需修建的基礎設施。他聲稱,如果政府不採取果敢行動,就不可能使失業率迅速下降。

  當然,質疑的聲音並非沒有。有人指出,未來技術、經濟和社會變化莫測。現在大修基礎設施,根據的不過是昨天的模式。燒了那麼大把的錢,修建了過時的設施怎麼辦?這並非全無道理。比如,克林頓九十年代初上任時的一大理想,就是讓美國像日本那樣,用新幹線式的高鐵把各大城市聯網。但是,等到他卸任時,美國的新幹線還無影無蹤,以電腦為終端的互聯網則把美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編織起來。再遠的例子,是十九世紀末聯邦政府鼓勵刺激起了鐵路泡沫。如今到美國旅遊悉心觀察,就發現廢棄的鐵路無所不在,大多被改造成非機動車道,供健身休閑之用。在當時鐵路大躍進的時代,沒有人想到汽車和飛機會把大多數鐵路線給淘汰。

  但是,這派批評很難令人信服。十九世紀鐵路泡沫的破滅雖然引起諸多經濟陣痛,但總體而言,當時的鐵路熱還是功大於過。沒有當時的鐵路建設,西部不可能有現在的發展。克林頓固然沒有建成美國的新幹線,但並非新幹線在美國不該建。事實上,面對能源危機和地球暖化,歐洲國家紛紛走向非汽車化的低碳之路,用輪軌鐵路連接城市和城郊的交通。美國在這方面還乏善可陳。況且,對現有設施的修補已經是不得不為的事情。對未來四億人的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全靠私有企業純屬天方夜譚,主要還是要通過公共權力和公共投資來完成。在當今的信息密集、言論高度自由的時代,私人企業的創意會迅速被政府吸收。事實上,2008年大選時,一向主張小政府的共和黨候選人,也在那裡大談修建高速鐵路。可見,兩黨在基礎設施的問題上,並非全無共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