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道德解體的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11-11-29 10:43:47  


 
GDP主義罪魁禍首

  進而,無論是資本還是權力,都是通過GDP主義這一機制摧毀著中國社會的道德的。GDP主義就是社會的經濟數據化。政治人物需要GDP數據,企業家需要GDP數據,經濟學家、律師、教授等社會階層需要GDP。就連一般社會成員也需GDP。在一個以錢為本的社會,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缺少了經濟數據,就變得毫無價值。所以,人們說,這是一個數據化的時代。“不要做對我毫無經濟價值的事情,”這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座右銘了。醫生可以因為病人的錢不夠而中止手續、律師可以為了錢而出賣靈魂、因為擔心被索取金錢而不敢扶起倒地老人、教授為了致富而把學術和教育當成了副業等等中國所特有的社會現象。

  但是很顯然,人的價值是不能數據化的,一旦數據化,人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意義,也就是“去意義化”。一個“去意義化”的社會便是毫無道德可言的。這就是今天中國社會各個階層普遍經歷著的極度不信任、極端恐懼、極端孤獨的終極根源。任何一個個人或者家庭,一旦處於這樣一種狀態,道德就會變得毫無相關了。

  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上,市場和社會領域的相對分離是一個偉大的發明,這種分離使得人類能夠逃脫泛道德化的社會行為,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基礎。但是另一方面,社會也必須受到保護,經濟和市場必須有一個邊界。如果經濟領域可以也必須加以市場化,甚至貨幣化,但社會領域則必須也可以拒絕市場化和貨幣化。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這種邊界的存在是一個社會繼續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換句話說,無論怎樣的社會,不管是民主還是非民主,沒有這樣一個邊界,道德解體危機必然發生。

  可以確切地說,中國社會道德的解體是經濟、社會和政治三者之間以GDP主義為核心原則之下相互作用的結果。這里GDP主義是核心因素。如果這三者之間所有互動的核心是GDP,那麼,道德的解體成為必然。反過來說,如果要確立一種新道德或者重建道德體系,那麼就是要改革這三者之間互動的原則,也就是要去GDP主義,而代之以另一種能夠促成新道德成長的原則。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左右派之間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爭論無助於中國社會道德的改善。改革前和改革以來的經驗都證明,無論是左派還是自由派,一旦主導中國社會,在克服了一種道德危機的同時又會製造另一種新的甚至是更深刻的道德危機。要重建道德體系,人們還得另尋他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