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周瑞金:中國改革再一次到了緊急時刻

http://www.CRNTT.com   2012-02-13 09:49:26  


 
解放思想 尊重地方 

  《華夏時報》:那麼,具體地說,當前如何凝聚改革共識,再造改革動力?

  周瑞金:目前上上下下,都覺得改革推進乏力,對於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和改革方向,認識也不盡一致。大家都呼喚形成繼續推進改革的政治共識。今天需要什麼樣的政治共識?黨內有同志主張從1981年《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再出發,有學者提出以憲法為政府和民眾共同遵守的底線。我在這裡不想展開討論改革的具體指向,我想著重談談如何打造改革共識。

  改革共識的形成,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社會民主和黨內民主並重。社會民主方面,建議重視互聯網對社情民意的聚集作用,做好輿情監測,把握民意脈搏;同時,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更為關鍵。

  與(上世紀)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相比,今天各級領導幹部的知識化、專業化水準更高,對主流民意並不隔膜。改革推進乏力,根源不在認識的局限,而在於深陷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之中。

  凝聚改革共識,另一個關節點,是尊重地方的首創精神。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農村改革,只有一個較為籠統的政策宣示:“必須首先調動我國幾億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力。”但是,安徽,還有四川、內蒙古等地,從廣大農民、基層幹部到體恤民情的省區政府,就是從中央打開的“小小的門縫”中看到了機會,合力把這道門縫越擠越大,一步步為“包產到戶”正名,最終登堂入室。實際上,“三中全會”之所以成為新中國的偉大轉折點,並不在於這次全會對改革做出了哪些具體部署,翻開會議公報和中央領導人的講話,“改革”字樣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三中全會”的精髓,就在於鄧小平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據國務院政研室負責人於光遠回憶,小平同志特別強調加強民主、解放思想、開動機器(腦筋),他說:“一個生產隊看到一塊空地沒有種樹,有一塊小水塘沒有搞養殖,睡不著覺。開動腦筋可以增加多少財富?腦筋用在什麼地方?四個現代化嘛!”下一步的改革,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頂層的包容,鼓勵地方大膽實踐。

  《華夏時報》: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前後,社會上對於改革的議論比較多,有人認為改革已經變質,甚至出現了改革已死的說法,也有人認為當前是否需要再來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您怎麼看?

  周瑞金:制度變遷需要最大限度降低社會成本,其中包括減少思想觀念的阻力。從改革之初全黨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到南方談話所主張的“不爭論”,再到廣東前幾年主張的“新一輪思想解放”,我看無論爭論或不爭論,其實都是黨和人民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減少思想阻滯和社會成本的艱巨努力。

  與二十年前、三十幾年前不同的是,今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社會改革、行政管理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需要著力破除的,主要不是“左”的純意識形態的“畫地為牢”,而是不徹底的市場化改革滋生的“特殊利益集團”的“步步為營”。有人拿出一些“左”的大帽子嚇唬人,阻礙改革,恰恰是為了維護某些部門和一己的壟斷權力、壟斷資源,與民爭利,甚至不惜與民為敵。

  因此,能不能說,領導幹部今天是否擔得起改革重任,關鍵不在腦袋,而在屁股。腦袋清明開明並不困難,難在屁股是坐在利益集團那邊,還是坐在人民這邊,坐在中央政府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邊。能否通過改革,毅然與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切割,通過利益關係的重組,讓利於民,提供社會公共品;放權於民,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以重新聚攏民心,維繫和提升執政黨的公信力和合法性。今天的思想解放和改革攻堅,比當年更加考驗黨員領導幹部的黨性和政治倫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