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以培育中產者為目標構建福利制度

http://www.CRNTT.com   2012-03-06 09:13:45  


 
  4.減輕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負擔

  中國除了較高的教育價格、醫療價格之外,還有較高的房地產價格。按照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07年分別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進行調研報告顯示:2004年至2007年,房價與家庭收入比日益增加。按照30年按揭,30%首付全部房款,年利率5.3%購買商品房計算,中等收入者每月還款額超過了全部收入的50%,許多中低收入者淪為“房奴”,根本談不上向上流動和發展。

  中國由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轉變,中低收入者的社會負擔太重的話,中產階層是不穩定的,可能隨時會轉變為低收入者,而低收入者要轉變為中等收入者則更難。在同一個階段,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建設福利國家,由政府包攬了中低收入者基本生存的風險問題,才導致了中產階層的大面積出現。後來福利國家面臨的新問題,並不能否定福利國家的歷史成就。

  中國新時期的社會福利政策和制度安排,應把解決高教育價格、高醫療衛生價格、高房價作為重點。這三個問題,使得中國中產階層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現有中產階層向下流動,都可能使許多脫貧者返貧。對於較高的教育、醫療衛生價格和高房價,政府一方面要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對所有的社會群體進行保底;另一方面,要積極地打破行政壟斷,引進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改善公共產品供給,最終使這些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5.塑造開放、高效的公共部門

  建立開放、高效的公共部門,是用較少公共資源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的有效途徑。中國目前的問題是,政府掌握了較多的公共資源與公共產品短缺並存。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公共部門沒有對社會開放,不可能形成高效率的公共部門,不可能產生高效率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30多年的漸進式改革走到今天,形成了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相互獨立、相互封閉的系統,這可以看成是體制上的二元結構。體制內的公共部門,主要包括政府機關、自然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科教文衛等事業單位,主要提供公共產品;體制外的部分主要是各類私人部門,包括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在內,提供私人產品的部門。

  從處於公共產品短缺時代的基本國情出發,中國需要建立開放高效的公共部門。建立開放、高效的公共部門,重點是公共部門對全社會開放,包括職位開放和投資開放,充分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做大公共產品領域的“蛋糕”,以開放促高效。

  建立開放高效的公共部門,最具實質性意義的改革是改變公共部門按照行政特權配置公共資源,最終難以體現公益性、專業性,難以體現效率提高,難以體現公共產品供給能力提高的局面。實現公共部門的開放,中國才有條件實現整個公共部門的公益性和專業性。

  這一方面可以直接地增加中產階層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實現公共產品領域做大“蛋糕”,使農村、落後地區、中低收入者能夠享受到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成為中產階層。

  中國的公共產品短缺造成中產階層難以擴大的收入分配“陷阱”。由於公共產品短缺,低收入者由於缺乏人力資本而難以成為中產階層;由於公共產品短缺,即使成為中等收入群體也難稱之為中產階層,因為不具備中產階層應有的生活質量;公共產品短缺還造成中產階層外流的現象。

  中國中產階層數量過少,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困難,既是原因,也是結果。中國值得追求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中產階層不斷擴展的經濟發展方式。中產階層多了,低碳經濟主導、消費主導、服務業主導、人力資本主導的經濟結構自然會形成。大幅度增加與人的自身發展相關的公共產品供給,給中低收入向上流動提供應有的機會和能力,是中國擴大中產階層的必由之路。

  本著有利於中產階層群體擴大的方向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應當成為中國福利制度建設的框架性原則。為此,中國需要將改革擴展到壟斷性的公共部門,建立開放性、公益性、競爭性兼容並蓄的公共部門。把公共部門改革作為新階段改革的重點,將釋放出大量的中產階層就業崗位,同時又能夠通過擴大與人的自身發展相關公共產品供給,增加中低收入者向上流動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