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幣國際化:只有起點 沒有終點

http://www.CRNTT.com   2012-03-20 08:56:04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訊/從2009年到現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驗已經獲得了初步成果。當代金融家發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婧文章稱,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並沒有過去,中國經濟的短期增長和長期轉型仍然處在動蕩的外部環境之中。作為中國的一項國家長期戰略,人民幣國際化該如何走好下一步,這是我們必須要持續、深入思考的問題。

  回到人民幣國際化的原點

  文章介紹,根據貨幣國際化的定義,國際貨幣的職能是貨幣國內職能向國外的擴展,具體包括交換媒介職能、記賬單位職能、價值貯藏職能。根據該定義,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早就開始了。多年前,人民幣就在邊境貿易中發揮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的功能;在香港,人民幣較廣泛用於旅遊和商品消費,發揮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作用。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政府很擔心本幣國際化,也沒有從官方的角度提出人民幣國際化議題。人民幣國際化的源動力是市場力量,政府的支持行動是順勢而為。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和內地的貿易與金融聯繫得越來越緊密。2004年,中央政府為支持香港經濟金融轉型,同時綜合權衡內地金融改革進展,批准香港持牌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這一措施的出台可以看做中國官方正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開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研究者只是認為中國經濟規模和人民幣地位是不對稱的,即“經濟大國、貨幣小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改變了中國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認識,意識到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對中國的內外經濟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它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減少本國企業的匯率風險,增強本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促成本國金融中心的建立,分散美元作為關鍵國際貨幣(特別是儲備貨幣)的風險,貨幣發行國獲得鑄幣稅。在上述內容中,對中國而言,降低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分散外匯儲備資產風險是最重要的。是否能夠實現以上目的,可以作為檢驗人民幣國際化成果的核心標誌。

  中國的資本項目已相當開放

  文章表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完善的國內金融體系和成熟的金融市場是金融開放的基礎。

  理論上,經濟人對本幣的需求強度取決於本幣價值的穩定性、可測性、可獲得性和廣泛的交易網絡。其中,可獲得性要求本幣的可兌換,不僅是外幣兌換本幣的自由,還包括本幣兌換外幣的自由。事實證明,在本幣國際化的初始階段,可兌換性是非常關鍵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