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郭海平:中國原生藝術路在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12-06-05 14:51:44  


 
待采的富礦

  郭海平羨慕日本和歐洲的社區精神病人藝術機構,在那裡,“精神病患者像神仙一樣快活”。日本和歐洲的模式基本上都是,畫家在各種療養機構畫畫,交由藝術機構運作。澳大利亞認為精神病人在醫院封閉15天以上便是傷害,因此精神病人藝術機構在社區全覆蓋。

  郭海平的理想是,“有足夠的資金,將那些天才寶貝保護起來,一人一間畫室”。他當然知道一個人的力量不夠,但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民間資本,聽說是“精神病藝術”,就皺眉頭,“消除公眾對精神病人的歧視,讓原生藝術的價值得到應有的尊重,改變意識比找贊助更為急切。”

  中國對待精神病人藝術,“還是停留在慈善層面,缺少更深層次的認識,所以無法進入國際更高交流平台。慈善,是你站在一個優越的位置上去看他們,藝術,是尊他們為主體。”而民間機構,如博愛,則無法保證有專業老師引導,“這樣的老師,應當是藝術與心理交叉學科人才”。郭海平曾與藝術學院師生合作過,但半年之後就無法深入,因為他們無法解讀精神病患者的內心,“通俗地說,中國人對天才一直是沒有勇氣正視的。”

  “舉步維艱,進展緩慢”,郭海平這樣形容他在中國原生藝術荒原上拓荒的六年。缺資金、人手、理解、制度……他眼睜睜看著張玉寶和王軍在藥物中逐漸喪失繪畫能力,看著最合適大眾推廣的梁冰在憂郁中消沉,看著敏敏、雯雯等更多的“原始礦”無法“更上一層樓”。

  其實,南京是最有條件的,這裡是中國原生藝術的發端。樹立起精神病人的藝術品牌,不是羞恥,是功德無量的“政績”,因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是看你能為最不幸的人提供什麼,是看你的道德和情感底線有多高”。眼下,包含繪畫、音樂、表演、電影綜合門類的第四屆國際精神病人藝術節主動與郭海平聯繫,希望在中國舉辦。“真希望江蘇能拿下,這能將中國的原生藝術向前推進10年,江蘇將以一個開放、博愛、前衛的姿態登上國際藝術舞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