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羅援:設立三沙市系捍衛南海領土主權重要步驟

http://www.CRNTT.com   2012-07-03 08:58:16  


 
南沙守礁者

  2012年07月02日10:20 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因為聽不到惱人的發電機轟鳴,東門礁四級軍士長張淵博這天晚上竟然失眠了

  文 | 吳登峰、肖德倫、郭承清

  2012年春夏之際,當世界目光聚焦南海之時,南海艦隊第100批守備部隊官兵,光榮完成守礁任務,自南沙回歸大陸營地。

  假如一定要把100作為一個標誌性的數字,那麼它標誌了南沙守礁部隊20多年建設發展的變化。

  湛藍海洋上的戍守生活依然嚴苛,但絕非老照片上那樣艱苦卓絕。儘管苦澀仍難避免,但這不正是南沙守衛者獨一無二的光榮嗎?

  作為見證者,記者搭乘接回第100批官兵、送去第101批官兵的“洞庭湖”號補給艦,拜訪了這片中國最南的領土。

  告別高腳屋

  船只靠近,記者在不少島礁旁側都會發現橫七竪八、銹跡斑斑的金屬構架。那是第二代高腳屋的殘跡,而第一代高腳屋已經徹底退入人們的記憶。

  1988年2月5日,南沙群島第一座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哨所陣地---永暑礁高腳屋誕生了。

  這是一種由竹竿作柱、篾席為墻、瀝青封頂的簡易竹棚高腳屋,戰士稱它為“海上貓兒洞”。這種高腳屋,“海風一吹,吱吱作響;海浪一撲,搖搖晃晃”。太陽曬一會兒,油氈直往下滴油。下起雨來,棚外棚內一個樣。不足10平方米的棚內,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生活設施,連洗澡都要靠天下雨,只有孤獨與寂寞相伴。

  接著,第二代高腳屋---鐵皮高腳屋屹立於礁盤。被稱為“海上蒙古包”的高腳屋,雖然使守礁官兵的生活空間擴大至30餘平方米,但在南沙這種高溫高濕的情況下,生活在鐵皮屋裡,白天就和蒸桑拿一樣。遇有台風來襲時,巨浪蓋過屋頂,屋裡的鍋碗瓢盆全都漂在水中,唯有鋼槍伴著國旗在汪洋大海中巋然堅守。

  在海水和海風的侵蝕下,高腳屋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一座座如同巍峨戰艦的永固式礁堡,聳立南沙。

  這些礁堡面積不大,可功能不少。比如雨水收集系統,讓守礁官兵告別了每日定量一桶水的日子。寬大的儲藏間使生活物資更加充裕,寬敞的活動平台讓打籃球也變成了現實。不僅如此,生活必需的藥房、凍庫、洗漱台甚至礁史館等設施也一應俱全。持槍守衛在礁堡高處,四周景色一覽無餘。休息時窗戶關起,便可在空調送出的清涼中安然入眠。

  如果說前兩代高腳屋只是為了在茫茫大海中有個“落腳”之處,那第三代礁堡,則更注重適合居住和其他各種生活條件的提高。

  一頓普通的晚餐,在永暑礁食堂飯桌上,是標準的四葷兩素,外加一個蘋果。對於陸地上的人來說,這樣的夥食再普通不過。可是在南沙島礁,多年以來,每到守礁後期,這樣的待遇只能是一種奢求---由於儲存條件所限,南沙守礁官兵無法吃上帶葉蔬菜,連土豆、洋葱也很快腐爛。

  多年來,為了吃上新鮮蔬菜,守礁官兵想盡辦法。南沙缺土,大家就不遠千里,把家鄉土一點點背到南沙,北大荒的黑土,黃河岸邊淤積的沙土,新疆石河子軍墾農場號稱“軍墾第一犁”犁出來的沃土⋯⋯聚少成多,建起了南沙菜地。

  然而,在南沙種菜實在不易。再好的土壤,到南沙沒多久就“水土不服”,像石頭一樣堅硬。不論是常規菜地還是新型透風、透光的“三防”菜地,效果都不太理想,守礁官兵吃菜難的問題還是無法有效解決。

  這個難題引起中央領導以及軍隊各級首長的關注。2010年6月,南沙科技種菜項目---永暑礁“四防”菜地正式動工。

  這項由國家科技部立項、專門針對南沙島礁特點開發的科技種菜項目,於2010年10月產出第一批蔬菜。它採用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不僅具備“防台風、防雨水、防日曬、防腐蝕”功能,還大大縮短了蔬菜的成熟周期。

  不僅如此,從2010年起,海軍為每批守礁官兵增加了一次中途補給。守礁部隊還專門組織人員赴廣州,學習遠航食品包裝貯存方法,大大延長了蔬菜貯藏時間。

  如今的南沙官兵,不僅吃上了舒心菜,還用上了放心水。每到晚上,官兵們只需手持淋浴卡,來到澡堂裡一刷,就能暢快淋漓地洗上一次淋浴。現代化的雨水收集設施、增加的一次中途補給以及先進的海水淡化設備,讓乾淨清潔的淡水更加充裕。

  從2010年開始,保障基地還專門組織技術人員上礁,為各礁新建或擴建了冷藏庫和冷凍庫,大大增強了礁上食品貯藏能力。現在,連物資的包裝也越來越精致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