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民資何時開啟太空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2-07-04 08:05:42  


 
  文章稱,這些天來,鐵道部、衛生部、交通部、證監會、國資委、銀監會、保監會紛紛發布支持民資進入的相關文件。這些行業文件中都明確提出要給予民間資本與其他資本平等的准入待遇。這悉數舉動均向外界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即民間資本基本可以安然“入座”各個大大小小的利益格局之中。然而欣慰之餘,仍存在令人遺憾之處,那便是航天領域還沒有向民資拋出民資進入的橄欖枝。

  眼下,借鑒美國的太空私營化理念,中國的“太空經濟”也未嘗不可慷慨一把,為民資進入航天領域之路亮起“綠燈”。數據顯示,與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商業化的西方航天產業比起來,中國的航天產業距離商業化還有較遠的距離。迄今為止,美國空間技術產業化已經創造了2萬多億美元的巨額利潤,而中國航天產業2010年總收入剛剛步入1000億元大關,在全球航天業收入總額中僅占3%左右。這麼大的空間,也為民資的進入帶來巨大的機遇。

  文章認為,中國的航天產業還沒有像美國航天產業那般做大做強,差距甚遠。首先是航天技術上的差距,尤其集中體現在大推力運載火箭、空間站、航天飛機和衛星四個方面。其次是政策的禁入壁壘,這屬於最深層次的原因。目前,大型航天技術產業化項目還是以有軍工背景的國有企業為主力,大量擁有資金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則遇到了門檻的限制,無法得門而入。美國現階段開啟的“太空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容忽視,中國軍工體系低下的市場化程度遲早會得到改變。我們已經處在科技與市場雙重落後的地步了。

  擴大航天技術民用化的規模,就必須吸納活躍的民間資本、民營企業的參與,走市場化的道路。這並不是天方夜譚,美國“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的成功對接已經向世人證明了太空探索私營化的可能性與可行性,而我們眼下需要做的就是積極“對內開放”、積極鼓勵引導民資進入,深刻貫徹落實民資“新36條”理念。

  文章指出,“神舟精神”的本質在於創新。這種創新具有雙重含義,一是科技創新,二是市場創新。不得不說的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市場運作仍過於封閉。但我們相信,隨著民資進入活動的深入開展,終有一天中國的航天會心甘情願地把民資一同帶入浩渺宇宙。然而仍需明確的是,迎來這一天到來的路途注定是漫長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建立空間站已不是夢,但願民資進入航空的路途不會那麼遙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