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胡舒立:正視鄰避運動

http://www.CRNTT.com   2012-07-09 11:23:01  


資料圖: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 胡舒立
  中評社北京7月9日訊/“在中國,鄰避衝突正處於多發期,鄰避運動已成為城鄉規劃和建設中亟需正視的新現象。妥為應對至關重要”。財新網今日登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胡舒立的評論文章“正視鄰避運動”,詳文見後:

  隨著四川省什邡市政府宣布停建鉬銅項目,持續數日的部分群眾抗議和官民衝突漸趨平息,市委人事亦有調整。我們關心事件如何依法善後,更認為此一事件具有極強典型性,值得在全局範圍內深刻反思,汲取教訓。
 
  由於民眾擔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在發達國家也時有發生。此類社會抗議被稱作“鄰避衝突”,即雖然承認有生態風險的公共設施可能是必要的,但是,民眾不希望垃圾處理場、變電站、核電站等設施建在自家後院(Not In My Back Yard,簡稱NIMBY)。在中國,鄰避衝突正處於多發期,鄰避運動已成為城鄉規劃和建設中亟需正視的新現象。
 
  從什邡“鉬銅多金屬資源深加工綜合利用項目”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來看,當地政府在這個新的博弈空間中,仍然很不適應。我們不贊同部分市民的偏激行為,但堅持認為,什邡當局需要反思事態緣何激化到如此地步;其他地方也應以此為鑒,提高執政水平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鄰避運動興起,建立在公民環境意識和權利意識覺醒的基礎之上。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專制時代,不存在鄰避衝突;在聽命於政府指令的計劃經濟時代,也不存在此類衝突。但是,伴隨著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的發育,民眾萌發了“群己權界”意識。此次事件中有一群中學生參與,也表明了這一不可逆轉的“代際變化”。而當地政府從觀念到行為,均未跟上這種變化。
 
  中共什邡市委書記坦陳,民眾對這一項目“不了解,不清楚,不支持”。在這裡,僅以“前期宣傳工作不到位”解釋此次事件,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在決策者的心目中,只要對項目做了國家環評,有了“科學依據”,民眾就應該欣然接受;抗議事件發生後,一封有項目方背景的公開信也試圖以“科學依據”說服民眾。這種做法顯示,在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沉默的民眾不在考慮之列,政府足以“替民做主”。如此輕慢民意,不能不說是執政者的重大失誤。
 
  鄰避衝突觀念的缺失,還暴露了地方政府發展主義導向固有的弊病。數十年來,不少地方官員把經濟發展視作“硬道理”。在實踐中,“硬道理”又變成了“硬發展”。這種發展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把GDP增長等同於公共利益。什邡市政府就鉬銅項目所做的說明強調, “項目對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群眾就業、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其實就表露了這種“硬發展”邏輯。
 
  把GDP增長等同於公共利益,不僅造成公共利益的萎縮和扭曲,也導致公共利益的泛化。一方面,真正的公共利益,如公正的政策、公平的司法、公民的權利、良好的環境,由於不能立即帶來經濟增長而被忽視;另一方面,政府只要借公共利益之名,便可進入各個領域,包括純粹的商業項目,容易結成政商聯盟。這使政府作為公共利益承擔者和利益糾紛仲裁者的身份遭到質疑,更使其公共職能受到商業利益扭曲,常常要為私人利益背書。其結果必然是政府公信力受到嚴重損傷。什邡事件說明,“硬發展也有道理”的思維,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堅持以發展為中心的同時,不斷加強公信力建設,正是各級政府的歷史性任務。
 
  在歐美,鄰避運動曾推動了法治、政府管理和公民參與水平不斷提高。在中國,如能應對得當,也會對政府改革和體制轉軌形成積極推動。在城鄉建設全過程充分尊重鄰避關切,有助於政府從利益衝突的相關方轉變為中立的仲裁者,有助於改善政府的形象,使其變成善於傾聽、尊重民意的協調者、溝通者,進而成為合格的領導者。倘無視鄰避運動勃興的現實,甚至斥為“刁民造反”“顧小家不顧大家”,則未來類似事件更易激化,後果會越來越嚴重。
 
  面對鄰避衝突,發達國家的經驗是將選定廠址、興建與營運等環節透明化、法治化,並對利益受損方給予合理補償。在中國過往案例中,往往以領導人下令停建或易地上馬收息事寧人之效;此次什邡事件,也以官方匆匆宣布停建項目暫告平息。然而,隨著鄰避關切的升級,公眾的關注可能會持續,疑惑可能很具體,包括:什邡這一總投資額達101.88億元的募投項目結局如何——是像當地官員所說可能異地重建,還是徹底取消?如果是前者,會不會在異地再次激起衝突;如果是後者,又將如何善後、特別是如何面對廣大投資者?
 
  此次事件能否為鄰避衝突帶來全新的處置方式,目前尚未可知。但我們有理由期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