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文物鑒定陷入信用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2-09-28 11:49:50  


 
  問題偏偏出在“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國家博物館資深研究員姚青芳表示,當前從事收藏的都是盯著錢去的,是一群不懂收藏的人在搞收藏。所以,鑒定專家的話就成了金科玉律。“有人就拿著幾百萬,說這件文物誰誰鑒定過了我才買。很多名家就是這樣被吹起來的。”

  姚青芳分析說,真專家做假鑒定,根本原因是利益驅動。“文物鑒定圈的水又深又渾。”一件文物要辨明真假,首先要交鑒定費,一般要交幾百元,如果要出具證書,則要交證書費,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

  曾出版過文物鑒定著作的作家吳樹(微博)也表示,鑒定公司出具鑒定書,一般它只證明你是真的。所以,一部分無良的專家,把一些明知假的文物,也開成真的。如果專家鑒定一件文物為假,則只能賺三四百元,如果鑒定一件文物為真,則至少可以賺三四千元。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專家開具鑒定證書相當隨意。只要你出錢,什麼樣的證書都敢開。開證書的,假的也成了真的了。不開證書的,真的也都成了假的了。

  國內著名收藏家姚政也表示,藏品拿給某個專家鑒定,正常有三種說法,一種是真的,是老的;第二種,假的,是新仿的;第三種,也就是這個玩意我沒見過,說不准,但實際上,能夠拿到錢的只有前兩種。“他說這個東西是真的,或假的,都得給錢他,如果他說不懂,別人會給他錢嗎?為了拿到鑒定費,一些專家昧著良心說話。”

  而廣東省文物藝術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呂順也表示,中國的文博收藏熱也就是近20年的事,要參透老祖宗數千年前留下的東西,有難度。所以啟功老先生曾經提出“模糊鑒定”,就是說,某件文物,如果現有資料不能證明其真假,就存疑,擱置,等到以後有證據證明其身份,再做判定。這也是世界文博界的通用做法。但當前在中國卻不是這麼做的。一件文物,幾分鐘斷生死。“模糊鑒定”也被拋諸腦後。說白了就是鑒定收錢,如果有人找你鑒定一件文物,你說“說不准”,人家會認為你沒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不知已有多少文物做了“冤死鬼”。

  呂順認為,文物鑒定師敢開假鑒定,還跟人們的收藏心理有很大關係。“有人拼盡老本花幾百萬投資一件文物,如果你說他的東西是假的,他會跟你翻臉,專家逐漸不敢說真話了。就算說真話,也要看對象。”
 
潛規則2

同行互不拆台結同盟

  此外,鑒定行業還有互相不拆台的“潛規則”。如果一位專家鑒定過了,其他專家一般不會反駁。這樣就會出現一些專家集體“走眼”,因為大家都不說真話。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上出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很快引起轟動。經專家組鑒定後認定為真品。

  孔祥星回憶說,當時幾乎北京所有的魏晉南北朝陶瓷專家都來了,國家博物館、故宮(微博)博物院撥出專款,搶救性收購陶俑,短短幾個月內,從市場上收購回幾百件北魏陶俑。當時,只有自己的導師當時進門看時說:“這麼多,有沒有假的?”對一組陶俑,他看了後說,年代到不了北朝,而其他專家,沒有一個說是假的,眾口一詞都認為是真品。

  然而,在隨後的幾個月,市場上湧現出來的北魏陶俑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大有收不完的勢頭。國家文物局後來停止收購,對此事進行徹查。後來發現,這些所謂北魏陶俑只不過是洛陽一些村民做的高仿品。

  專家為了利益同盟集體“裝聾作啞”的情況並非孤例。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為騙子自制的假文物“金縷玉衣”開出24個億的天價評估。某銀行由此輕信了騙子的經濟實力,發現被騙貸6億多元後不但未報案,還繼續為其違規提供資金4個多億,導致銀行最終損失5.4億多元。後調查發現,5名專家連玻璃櫃都沒打開,只是圍著玻璃櫃轉了一圈,就在一份“天價鑒定證書”上簽了字。這一事件也被視作中國文物鑒定界的醜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