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歷史回望:抗戰期間的中國教育奇跡 | |
http://www.CRNTT.com 2012-11-17 09:53:19 |
▲1936~1945學年度全國中學教育發展概況統計表(據《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 學年度 學校數 班級數 在校生數 畢業生數 1936 1956 11393 482522 76864 1937 1240 6919 309563 48264 1938 1246 8472 389009 52532 1939 1652 10024 524395 64285 1940 1900 13063 642688 83978 1941 2060 14392 703756 126673 1942 2373 17575 831716 179111 1943 2573 19229 902163 202209 1944 2759 20122 929297 212783 1945 3727 28352 1262199 255688 高等教育:1936年在校學生4萬餘人,抗戰結束時增至8萬餘人 1936年之前,中國的高等學府大部分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大城市,其學費普遍“年須數百元”,非家境富裕者,一般無力入學。1927年,教育界人士周穀城即指責過中國的高等教育“以富人為中心,以權貴為中心”。抗戰爆發後,學費問題轉由國民政府出面解決,不但保證了來自淪陷區的大學生可以繼續求學,而且打破了中國高等教育舊有的貴族化傾向。 解決大學生學費問題的同時,國民政府還竭力解決私立大學的運營經費問題。較典型者如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全系中央政府大量撥款補助,才得以繼續運轉。此外尚有大批省立大學因資金緊張而申請改為國立獲批,而得以繼續維持。因為當局的種種努力,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在抗戰期間也不降反升,由1936年的4萬餘人,增至1945年的8萬餘人。具體數據如下表: ▲1936~1946學年度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發展概況統計表(據《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 學年度 院校數 教員數 學生數 畢業生數 1936 108 7560 41922 9154 1937 91 5657 31188 5137 1938 97 6079 36180 5085 1939 101 6514 44422 5622 1940 113 7598 52376 7710 1941 129 8666 59454 8035 1942 132 9421 64097 9056 1943 133 10536 73669 10514 1944 145 11201 78909 12078 1945 141 11183 83498 255688 1946 185 16317 129326 20185 高校研究所:從1936年的22所75人,增至1944年的49所422人 戰前,各大學的研究所, 大多由各大學自動發展成立,1936年共計有研究所22個,僅招有研究生75人。抗戰爆發後,大學大量內遷,多數研究工作中斷。1939年,教育部認為“抗戰建國正在邁進之際,學術研究需要尤大”,開始從政策、經費上扶持各大學成立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到1944年,大學研究所已增至49所,研究生增至422人。研究所的運轉經費、設備經費、研究生的學費等各項費用,基本上全由中央政府負擔。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