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改革和再平衡的實現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2-11-20 08:46:37  


 
  中國再平衡的內外路徑:改變全球經濟失衡的循環機制

  文章分析,在內部路徑方面:第一,通過機會均等化和收入均等化,刺激國內私人消費,平衡儲蓄和投資。受制於養老、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預防性動機和傳統消費觀念,中國私人消費仍然增長乏力。由於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因此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實現收入均等化是刺激消費也是穩定社會的首要路徑。現有的政策主要通過政府二次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推動收入分配結果的均等化,但忽視了機會均等化對於初次收入分配的影響。因此,在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增加農民實際收入等政策基礎上,更要強化在教育、就業、創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機會均等化,穩步推進遺產稅、贈與稅的徵收,適時適度減免民眾實際稅負,通過機會均等化和收入均等化,提高低收入階層實際收入,使私人消費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增長的新動力。

  第二,強化市場競爭機制,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產業結構和價值鏈環節升級,降低“轉嫁性”盈餘水平。中國經常項目盈餘有相當一部分歸因於他國對華直接投資帶來的最終加工裝配制成品的“轉嫁性”出口,這體現了中國目前的資源禀賦和比較優勢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位置。在當前的國際分工體系下,中國應更加重視所從事的價值鏈環節升級,從而真正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仍是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只有進一步強化市場競爭機制才能營造創新這一商業活動所必須的土壤,這比加大政府研發投入更為重要。

  第三,提高虛擬經濟效率,優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金融是現代經濟資源配置的核心,中國應加快深化銀行業市場改革,加強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配置資源的效率。虛擬經濟的發展既有利於將經常項目盈餘留在國內使用,又有利於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動,還有利於刺激國內私人消費,是中國經濟實現再平衡的關鍵之一。

  在外部路徑方面:第一,推動G20等國際協調機制的制度化。G20比G8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當前歐美日經濟復甦乏力,更具活力的新興經濟體勢必在全球經濟再平衡中擁有較之以往更大的話語權。中國需聯合“金磚五國”等新興經濟體,推動G20機制的制度化建設,加強與發達經濟體的國內、國際政策協調,扭轉失衡的循環機制,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

  第二,加強與美日歐的雙邊、多邊經濟協調。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經貿關係協調,中美是此次失衡最重要的順差方和逆差方,美國是中國最主要的商品出口目的地,中國是美國政府最大的債權國,中美兩國經濟如果能夠真正實現結構上的再平衡,則全球經濟再平衡水到渠成。但這需要中美兩個大國在追求國內經濟目標的同時,協調雙方的國內、國際政策。

  第三,加強與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係。中國商品出口市場高度集中於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因此受歐美金融危機的衝擊很大。為增強經濟運行的平穩性和降低失衡方向的集中度,中國必須重視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同時,也應不斷擴大進口市場,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出口市場,增強其與中國經濟的黏合度,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消減“中國威脅論”,實現互利共贏。

  第四,積極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美國強大的經濟金融實力所確立的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決定了失衡循環機制的方向性盈餘以美元資產回流美國支撐其高消費,同時也成為美國低成本向外轉嫁危機的基礎。因此,改革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多方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是提升中國在未來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位置的先決條件,但人民幣的國際化應遵循漸進、穩步和可控的原則。隨著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的加快,中國政府和企業亟須提高應對浮動匯率制下的風險管理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