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雷頤:朴槿惠與韓國的“轉型正義”

http://www.CRNTT.com   2012-12-01 11:01:54  


 
  韓國輿論普遍認為,朴槿惠此時“代父道歉”很大程度是出於選戰的需要。民調顯示,在選戰中朴槿惠原本遙遙領先,但最近支持率卻明顯下降,相對於另外兩名候選人的優勢蕩然無存。她先前曾對父親執政時期公開辯護,是造成支持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道歉之餘對父親執政時代背景的強調,仍曲含為其辯護之意。確實,在冷戰時期,韓國位居兩大陣營對決的前線,國家安全不能不是首要考慮。強調此點,表明她又不想因“道歉”丟掉肯定其父那部分選民的支持。

  無論出於什麼考慮,朴槿惠開始正視父親的“歷史問題”,開始向公眾道歉,實為不易,均應肯定。

  儘管朴正熙執政期間實現了韓國的經濟騰飛,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民族傷痛。韓國在經濟現代化轉型之後,逐步實現了政治現代化轉型,雖有陣痛,但並無大規模內戰、武裝衝突,這種相對平和的成功轉型為世人稱道,但是,並非沒有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對過去罪惡的忽視和沉默,對“轉型正義”的犧牲。因為在轉型過程中如果追究過去執政者的罪惡和責任,很容易造成社會、族群的巨大分裂,引發動蕩。為了政權的和平過渡和社會和平轉型,過去的恩怨被暫放一旁。這種轉型策略避免了暴力和社會大動蕩,可以說取得了成功。但是,以“轉型正義”為代價的轉型,並未治療舊體制給民族造成的深刻的歷史創傷。痂雖結,膿仍在,仍有複發的可能。只有將痂下之膿徹底擠出,只有正視、承認曾經造成的傷害,才可能治愈、撫平民族的創傷。有真相,才有完全、真正的和解。

  或許有人會問,朴正熙遇刺身亡已三十好幾年,還有必要追究死者的責任嗎?死者為大,確是常人常理。然而政治人物,尤其是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並非“常人”,而是公權力的掌握者,雖然已經故去,其生前造福造禍,其治下的“民眾”感受各不相同,因此每個公民都有或褒或貶、品評其功過是非的權利。

  進一步說,對公權力掌握者的認識、評判不僅對普通人來說是公共領域的問題,對其親人,也不能完全以“私領域”視之。“孝”是東亞傳統文化的重要支點之一,“子為父隱”具有“正當性”。但現代政治觀念認為,公權力掌握者必須將其置於陽光之下,其親人的言行亦不例外,尤其是已經或準備從政者,公開自己對曾掌大權的親人的認識和態度,則完全是公共領域的話題。你要從政,公眾必然這樣要求你。無論願意或不願意,只能面對。

  此時此刻,朴槿惠正面對此情此境。承認父親的罪過,對她而言,肯定是痛苦的,甚至是殘酷的。但她明白,只有這樣才能與父親的罪過切割,在現代政治中,這才是自己從政“合法性”的來源之一。
 
  作者:雷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歷史學者

  題:朴槿惠與韓國的“轉型正義”  來源:華夏時報 2012年12月01日06:2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