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韓國人眼裡的中韓朝貢史

http://www.CRNTT.com   2012-12-02 09:48:43  


 
  媒體負面報道推波助瀾

  《國際先驅導報》:您如何看韓國國民對中國的印象?

  李映周:坦白說,多數韓國老百姓,尤其是老一代人,對中國的印象不錯。舉個例子,如果是有中國隊與日本隊的體育比賽,相信80%以上的韓國觀眾會給中國隊加油。這表示什麼呢?韓國被日本控制了36年,韓國人非常悲慘,日本人很殘忍。如果說,有韓國國民中對中國有不好印象,那也多是受韓國媒體的影響。有報紙說,中國的食品不好,韓國老百姓就相信了報紙說的話。

  Q:韓國媒體的問題在哪裡?

  A:有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不在乎報道的負面效果,這實際上對韓國自己也沒有好處。有韓國同胞問我,為什麼中國人提供這麼差的食品?我跟他們講,自己1989年來到中國以後,吃了這麼多的中國食品,但一次問題都沒發生過。這其實是商人之間的問題,韓國商人壓低價格,中國商人自然只能提供劣質的便宜貨了。但是韓國老百姓吃了這些便宜食品後,就會認為中國的東西不好。再加上媒體的炒作,韓國老百姓自然得出中國食品不安全的印象了。

  Q:還有類似導致誤會的例子嗎?

  A: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首爾傳遞時發生的風波,原本只是韓中國民之間幾個人的誤會,但經過媒體的放大報道後,變成了韓中兩國國民之間的整體誤會了。這很不應該。

  中國自身問題導致誤解

  作為具有思辨能力的中國人,應該明白,韓國國民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負面印象,雖然有些明顯是誤解,有些甚至是故意歪曲,但也並非總是空穴來風。比如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國民素質問題等。

  中國社科院的董向榮副研究員說,一些來過中國旅遊的韓國國民,對中國城市的臟、亂、差印象深刻。其實,這跟他們從中國導游那裡得到的不正確信息有關。比如,有的導游為了方便管理,會反覆跟韓國遊客強調,不要亂走動,中國的社會治安很混亂。有的導游為了刺激遊客的興趣,熱衷於介紹青蛙、蛇甚至蝎子等刺激性食物。

  李映周博士坦言,在這方面,中國有一定的責任。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社會還存在問題,比如貧富差距,農村與城市的生活差距都太大。還有,2008年,在中國的韓國中小企業遇到危機以後突然撤走,也是很遺憾的事情,如果中國政府更多地關注韓國企業,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這些都導致了韓國老百姓對中國有反感情緒。”

  對於中國自身的這些問題,張璉瑰教授表示,中國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一開始韓國人對中國的中草藥特別迷信,很多中國人嗅到當中的商機,但慢慢地,為了謀取暴利,有些商人在藥物上做手腳。當韓國人發現後,就說中國人壞。類似的,還有“毒螃蟹”等食品安全事件,有不良商人把鉛塊放入螃蟹殼內。但當時韓國把事件搞得沸揚揚,當中也有韓國政府部門出於保護自己農產品、魚產品的考慮,有意引導宣傳“中國產品偽劣,國產的才是好的”。

  兩國國民要學會換位思考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嘉文發自北京 韓國國民對中國的負面印象,無疑令國人感到失望。作為經貿往來、人員交流密切的兩個鄰國,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才符合雙方的利益。政府間如此,國民間亦是如此。

  董向榮認為,韓國國民對華印象有一些是明顯的誤解,這說明今後我們應設法向對方傳達正確的中國信息;有一些是因為視角的差異,這提醒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應該從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問題、理解問題。

  顯然,憤怒不能增進雙方的感情、諷刺只會給雙方帶來更多的情緒。李映周是韓國的“中國通”,也是第一個獲得中國博士學位的韓國人。李映周說,中韓兩國國民在批評對方之前,首先要換位思考一下。中國雖然問題很多,但是,“中國要維持一個這麼多人口的國家有多難。怎麼解決吃飯問題?怎麼解決教育問題?怎麼給老百姓更好的生活?”在李映周博士看來,如果韓國國民能多理解中國的處境、難處,那麼可能更體諒中國的立場,也不會認為中國崛起是威脅了。

  “中韓兩國一定要合作,中韓兩國國民一定要理解。”他認為,兩國輿論界要多交流,學者之間要多交流,如果韓國記者在寫報道前,首先多了解中國的情況,再把中國的信息準備傳遞給韓國老百姓,“相信不到一兩年就會有改善”。

  對於中國一方,道理亦是如此。張璉瑰教授指出,在韓國輿論中一些對中國的極端說法,並不是主流,就如中國互聯網上一些針對韓國的負面言論不是主流一樣。要改善相互的印象,張璉瑰認為,加強交流、溝通,避免新的誤會是必要的。但只有中國真正強大以後,中國慢慢克服了自己的缺點,韓國人的心態才會慢慢轉變過來。“究竟韓國還是明白人多,知道自己今後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