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洪振快:歷史如何讓親美變成仇美

http://www.CRNTT.com   2013-03-30 11:13:00  


 
  “三視”教育的目的是清除社會上存在的親美、崇美和恐美心理。這種心理,尤其是在與美國關係較密的一些人士中,如民族資本家,留美的知識分子,基督教、天主教信徒和教會學校師生等中間普遍存在。

  著名歷史學家陳垣當時是輔仁大學校長。輔大有天主教背景。陳垣在12月8日的《人民日報》上發表一篇文章,題目是《美國從來就是我們的敵人》。文中說:“社會上還有些人有‘崇美’‘恐美’心理”,“凡是‘崇美’的,是因為沒有民族的自尊心。凡是‘恐美’的,是沒有民族的自信心。”

  據當時一份要求在全國開展時事宣傳的指示,要求“堅決消滅親美的反動思想和恐美的錯誤心理”,可見“崇美”“恐美”被看作是錯誤心理,而“親美”則被看作反動思想,性質比“崇美”“恐美”更嚴重。

  “三視”教育運動進行得轟轟烈烈。全國各種媒體大量刊載相關文章。一份調查統計,1950年全國出版的比較重要的147種期刊中,第10期、11期抗美援朝的宣傳文字約占16%的篇幅,其中綜合時事類期刊更是占了35.5%。《人民日報》特辟《抗美援朝專刊》,從1950年12月4日到1954年9月5日,共出了190期。文聯動員作家運用各種藝術形式--諸如電影、戲劇、曲藝、歌曲、詩歌、小說、繪畫等,工廠、農村、機關、學校、連隊、街道則利用黑板報、牆報、宣傳畫、報告會、座談會、控訴會、聲討會等方式,進行廣泛、深入的“三視”宣傳。

  “三視”教育運動塑造了一代人對於美國的認知。至此以後,美國在許多中國人(大陸)心中的形象,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民主、文明、對中國友好的國家,變成了“世界上最反動的、最野蠻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人民的死敵”。

  “三視”教育運動所形成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1951年7月1日朝鮮停戰談判消息傳到北京後,“很多群眾對媒體中稱李奇微為‘將軍’、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甚為不滿”,因為據“三視”教育中接受的觀念,李奇微乃是美帝國主義的代表,又怎能尊稱其為將軍呢?新聞稿件和發言稿中,到處都是匪類、帝國主義、惡魔、法西斯等“刺激性的詞語”,1952年5月周恩來曾指示要“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語句”。直到1972年,中國政府宣布尼克松訪華的消息,中國的普通群眾“在感情上一時無法接受”,當他們在報刊上看到毛主席與“美帝國主義頭子”尼克松“握手言和”的時候,他們普遍感到驚愕,以致目瞪口呆。

  抗美援朝中的政治動員是成功的。從此以後,仇美心理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大陸)。直到現在,很多人仍然不清楚,他的心理是歷史塑造的,而不是基於對現實美國的理性、客觀認知。正如同美國人對共產黨治下的中國不理解而對中國人存有偏見一樣,許多中國人因歷史塑造的仇美心理及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視角出現偏差,而對美國存有偏見。客觀、理性地認識世界,是理性的社會心態形成的基礎,也是社會平穩轉型的前提。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客觀、理性的社會心態的形成並不容易。

  (洪振快簡介:歷史學者,專欄作家,目前在《新京報》、《南方都市報》、《上海證券報》等報設有專欄。出版的著作有《講武論劍》、《紅樓夢古畫錄》、《亞財政》等,其中2008年出版的《亞財政》引起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研究經濟史,特別關注財政、稅收與歷史變遷、社會發展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