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歷史辨析:袁世凱因“二十一條”被罵賣國賊有點冤

http://www.CRNTT.com   2013-05-18 11:54:00  


 
  此時的歐洲列強駐華使節,全體一致力勸中國政府接受日本的條件,英國公使朱爾典據說還親自面見袁世凱,以30年老朋友的身份,勸說袁世凱屈服,說是埋頭建設10年,再來說話。美國政府雖有不滿,但並不打算為中國出頭,芮恩施也只好徒呼負負。至於俄國則只關心他們在北滿的利益有沒有受到傷害,法國則只要日本方面尊重1907年跟日本簽訂的條約,根本不打算多嘴,相對於中國,他們更看重的是跟日本的關係,因歐戰正膠著,犯不著跟日本翻臉。況且,在叢林時代,長獠牙的,只尊重長獠牙的同類。

  其實,當時的中國政府,在談判過程中,就已經有這個思想準備,接受除第五號以外的二十一條所有條款。為此,他們還特意央求擔任總統府顧問的日本人賀長雄,回國去跟日本元老疏通,希望日本方面,不再堅持第五號。據曹汝霖回憶,說是賀長雄回到日本之後,發現日本元老其實並不知曉有第五號這回事。日本學者升味准之輔的《日本政治史》,也提到自大隈內閣上台之後,其外相加藤破壞了1898年以來,向元老傳閱外交文書的慣例,而代之以事後簡單的匯報。二十一條的要求,並沒有跟元老商議,甚至連具體條文都沒能給元老們看。看來,曹的回憶有點根據。當然,即便是專橫的日本大隈內閣,也並沒有指望中國政府會接受第五號,因此,提出的時候,就是用特殊的字體單列的,如果能迫使中國人認賬算撿著。只是,參與交涉的日本外交官,在中國待久了,驕橫之氣日長,立功心切,談著談著,似乎就忘記了第五號原本是“勸告”條款。在交涉之前,日本公使日置益特意為談判遞呈長篇條陳,提出要採取利誘和威壓雙管齊下的手段,迫使中國政府屈服,具體開列的利誘手段有四:一,在一定條件下,將膠州灣歸還中國。二,保證袁世凱及其政府的安全。三,取締在日本保護下的革命黨、宗社黨和留學生及日本浪人針對中國政府搗亂行為。四,收買袁世凱和政府各部部長的個人。此外,還可以考慮同意修改關稅稅率。而威壓手段則是調動山東的日軍以武力威脅,及利用革命黨和宗社黨人顛覆中國政府。而絲毫沒有提到第五號可以考慮放棄,作為談判的底線。

  必須說明的是,經過中國政府走後面的運作,日本的最後通牒里,不再堅持第五號,而中國政府也就接受了這種屈辱的“城下之盟”,二十一條除了第五號之外,至多做了一點細微的技術上的修改,全部接受,而且留下來一個尾巴:第五號容後商議。即便是日本這麼一點不是讓步的讓步,中國方面也他們留足了面子。對此,當時參與交涉的外交部次長曹汝霖,即使在許多年後,依然感到有那麼一絲欣慰。而當時的駐日公使陸宗輿,甚至在回憶錄中表示,他沒有以日本不堅持第五號為己功,說明了他的低調。

  不過,此時作為中華民國終身大總統的袁世凱,心情可是相當的糟。5月14日,袁世凱對自己的文武百官,下了一道密諭,視接受二十一條為奇恥大辱,“疾首痛心,憤慚交集”,要大家一定發憤,“日以亡國滅種四字懸諸心目”,臥薪嘗膽。言語不可謂不沉痛,最後說道,如果經此事變,國人再不奮起,世界將視中國人無做人類之資格。即後來我們常說的,被開除球籍。而中國被迫接受二十一條的日子,5月9日,從此變成法定的“國恥日”。只是,這樣的國恥日,以後越來越多。

  袁世凱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個白鼻子的人物,大陸和台灣編寫的近代史自不必說,就連西方流行的中國近代史教材,比如徐中約的書,里面的袁世凱,也是一副醜角形象。但是,簽完二十一條的袁世凱,應該說是中國最懊喪的人。二十一條的簽訂,未必能真的滅掉中國,但卻真真切切地把袁世凱毀了大半。當時的日本其實未必不知道,儘管他們覺得一戰是個擴張他們在中國勢力的大好時機,但真的把偌大的中國一口吞下,以當時日本的國力,還是有點蛇吞象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要把變中國為朝鮮的第五號單獨列出,實在不行就退回來的原因。但是,明知道對方無論如何不能接受,而且自己這方面也不打算用武力壓迫對方接受,還是要將這些條款提出來,最大的效應,就是可以混淆視聽,中國政府只要最終簽字認賬,在外面看來,就等於簽了包括第五號在內的賣身契。當時的對外交涉,都是秘密進行的,外界無從知曉真相,賣國的帽子,想不戴勢所不能。

  當然,也可以說,日本人對袁世凱一向沒有好感,因為從歷史上看,袁世凱的發跡,恰是在朝鮮與日本人鬥智鬥勇之時。最初,日本人還吃了袁世凱的虧,當時就結了怨。曹汝霖回憶說,日本公使日置益曾經跟他說過,說是革命之後,由孫中山當總統,沒什麼說的,因為孫沒當過清朝的大官,一直主張革命,但袁世凱世受清恩,又是總理大臣,自己做總統,總不免有“篡奪之嫌”。23其實,這種說法,即便真的是日本人的體己的私房話,也說明不了他們是否對孫中山和袁世凱真的有所偏好。如果說,日本人更不喜歡袁世凱一點,那麼恰是因為袁世凱相對於孫中山來說,更像是一個強人。顯然,日本不樂意革命後的中國落在一個強人手里。一個四分五裂、秩序混亂的中國,對於一個懷著野心的鄰居而言,無疑更合脾胃。而一個強人,卻有可能結束混亂,走向統一和秩序。乘歐戰方酣之際,也乘這個強人羽翼未豐之時,弄出這麼一個二十一條來,除了已經吃下的山東之外,無論最後能得到多少實際的好處,只要袁世凱最後妥協了,其在國人中的合法性一定會因此而大大降低。在社會上流傳的二十一條,肯定是包括第五號的,而且因此造成的國勢之危,注定是要被誇張了的。這一點,在日後的歲月中,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顯現出來。山東問題,從一開始,就跟二十一條密不可分,人們此後的相關聯想,是這樣展開的,一提到山東問題,就會想到二十一條,想到二十一條,就會想到亡國滅種。

  而袁世凱經此事變,也的確中招,合法性受到很大的質疑,以至於後來的帝制自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恢復權威。結果卻觸犯了近代以來最流行的意識形態,體現在制度層面上的進化論,被視為開歷史的倒車,身敗名裂。袁世凱死後,中國的政局持續動蕩,四分五裂,這樣一個局面,顯然最符合日本的利益。

  二十一條,在五四運動之後,在國際形勢變化情勢下,由於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推動,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在1923年3月被正式廢除。當然,日本在東北和山東的實際上的特殊地位,並未因此而受到削弱。但畢竟在名義和心理上,中國人得到了某種補償。

  本文摘自《張鳴:北洋裂變》,張鳴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