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張亞中:台北不應該只思考維護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3-05-26 00:13:57  


 
  不僅如此,芬蘭為表明它的“中立”,也不參與法德意等國創建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也不參加由英國發起的歐洲自由貿易協定。芬蘭的戰略目標很清楚,它不願意做北約戰略的前沿,如果成為前沿,芬蘭就可能是華沙公約與北大西洋公約國衝突時的第一個犧牲品。

  芬蘭在經濟上選擇與蘇聯靠攏,有地緣上的考量,也為的是化解蘇聯對它的疑慮。由於蘇聯與芬蘭的友好關係,芬蘭可以輕易地從蘇聯取得石油、天然氣與原料,以換取芬蘭生產的西方消費品。芬蘭自蘇聯輸入三分之二為能源,輸出大多為大宗製成物品,如船舶與機器。芬蘭因此在戰後的幾年,免於西方經濟蕭條的衝擊。冷戰時兩國之間貿易關係穩定,蘇聯在芬蘭貿易總額所佔比例大約維持在15-20%之間。不過,主導芬蘭對外貿易形態的仍然是經濟而非政治,這與東歐國家的對外政經關係均以蘇聯為主是完全不同,西歐國家仍然是芬蘭對外貿易的主要夥伴。

  西方對於芬蘭的行為多不以為然,並以“芬蘭化”來暗示芬蘭在對外政策上缺少自主性。但是從歷史最後的發展來看,芬蘭在政治上成為東西歐緩衝的地區,1975年東西歐和解的《赫爾辛基議定書》,即是在芬蘭的首府簽署。最後也證明了,蘇聯先瓦解了,芬蘭依然存在。

  芬蘭的智慧在於,小國不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也不奉行與遠方強權結盟來對抗周邊強權的“遠友近敵”策略。芬蘭充分瞭解“遠親不如近鄰”的淺顯道理。我們可以想像,假如有一天,華府願意與台北重新結盟,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台灣的政治菁英可能會認為這是外交上的巨大成果;華府願意將最新型的武器出售給台北,台灣各黨派會認為這是美國重視台灣的結果。我們可以想想,為何芬蘭的菁英不會是這樣的思考。目前即使歐洲的冷戰已經結束,芬蘭迄今仍只願意加入歐盟,而堅決不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又是為什麼?

  瑞士與芬蘭兩個例子應該可以給台灣一些思考。兩個國家地緣位置不同,所思考的戰略選擇也就不同,它們一個是能夠為周邊國家創造大家都需要的價值,一個是考慮其地緣環境與權力分配,謹小慎為地用智慧處理其對外關係。這兩個國家都有軍備,但是他們的軍備沒有讓周邊國家不滿意過;它們都有國防,但是都沒有明確的假想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