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周農建:憲政問題須避免下下策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11 10:55:06 |
回顧中共歷史,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儘管他們推行的路線有所不同,儘管他們對憲政問題的認識可能有差異,縱然他們對一些問題有所保留,但是,以他們的政治智慧,他們都不會,也沒有去公開挑戰這一世界歷史潮流。相反,從中共建政前高舉“反獨裁,反專制”和“民主建國”的憲政大旗,到建政後制定憲法,都屬於迎合潮流之舉。 每個國家國情不同,其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會有差異,政治轉型的快慢會有差別,路線圖的設計也可以有不同,但是,這種差異只是技術性問題,而不是目標問題。顯然,不能因技術性差異而否定目標本身,不能因國情道路不同,而站在潮流的對立面。 在世界範圍內,許多國家的政治轉型成功了,而某些國家失敗了。對於失敗的先例,後進的國家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從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避免重蹈覆轍,而不是以國情和複雜性為籍口,拒絕進步,排斥潮流。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有30多年,在這30多年中,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並已與世界接軌,但是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仍然還處於一個尚未展開的初始階段。憲政問題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關。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否就是實現憲政體制,人們可以有不同的認識。在學術研究和國策建言上,“倒憲”、“反憲”亦未嘗不可以成為一家之言。 學術研究和國策建言可以無禁區,但就當局來說,如何取舍,則宜慎重,宜有政治考量。關於憲政問題,如何處理,至少可以有如下幾種理性選擇: 一是誠心歡迎,積極引進。既然它是世界歷史潮流,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那麼就與世界接軌,移植借鑒,為己所用。當然在具體實施上,可以逐漸過渡,穩步推進。 二是中體西用,表裡兼顧。既然外有世界潮流,內有國情和執政利益的考量,擔心照搬外來模式,會水土不服或會“否定黨的領導”,那麼就兩者兼顧,中西揉合,推出一個升級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憲政體制,或至少是其表層體系,納入自身原有體系之中,以示順應潮流,不違人心所向。 三是保持沉默,避免爭論。借鑒“小平智慧”:不爭論,即不介入爭論,不挑起爭論。不爭論的原因可以是因為內心贊同某一事物,但社會尚無共識,於是不張揚,只做不說,多做少說,以減少無謂糾纏和阻力。或者是因為對某一事物有所保留,或並不認同,但鑒於其為人心所向,潮流所趨,公開否定,顯得不智,故而對之保持沉默,不置可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不沒事找事,自招物議,自損形象。 四是暫時擱置,看看再說。大勢所趨故然不宜與之相違,但它是否真的利黨利國?如果有此疑慮,不妨看看再說。繼續以“先經後政”為緩衝,繼續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亦不妨表示,不是認為憲政不好,而是要有優先順序。待疑慮消除,再作定奪。疑慮未消,則不妨繼續擱置,擊鼓傳花,留待後人。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