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核心價值:推動兩岸理論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13-09-10 00:58:03  


 
  李逸舟作為長期從事兩岸關係實務和研究的“局內人”,他的解析,毫無疑問是具有深刻的體會和反省意味的。這些年兩岸關係發展的事實証明,只要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只要我們的政策是符合兩岸關係“法、理、情三重內涵”的,兩岸關係的發展就順利;反之,則會出現挫折與停頓。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從“一中原則”表述的發展變化與兩岸關係發展變化的對照上,我們不難發現為何李逸舟會認為:“兩岸同屬一中”是兩岸長期互動與大陸二十多年對台工作最寶貴的經驗與結晶!

  “一個中國”原則表述確立後,對於如何在實踐中貫徹和發展一中原則,深化一中內涵等方面,中國評論月刊組織學者們對此作出進一步思考和理論創新。

  黃嘉樹教授在《一個中國存同化異——關於建構兩岸共識的建議》(第37期)中提出“一中存同化異論”。他認為,可以通過對一中原則的存同化異,達成兩岸對“一中原則”產生共識的主張。他指出,“存同”兩字即可表明“一個中國”首先是“現在時”的意思。“化異”兩個字即表示兩岸也承認有“將來時”意義上的“一個中國”,“化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也是兩岸攜手追求“將來時”意義上的“一個中國”的過程。談判本身就是“化異”的主要形式。他說,總之,在“一個中國”後面再加上“存同化異”四個字,既能達到“各自表述”所隱含的“讓台灣有自己的聲音”的效果,又能防止“各自表述”演化至完全沒有交集的程度。

  黃嘉樹的“一個中國,存同化異”主張,的確是解決當前兩岸政治分歧、建立起基本共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方式,也是後來大陸提出“一中框架”的先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創新意味。黃嘉樹教授長期從事兩岸關係的理論和實際事務的研究,他是大陸學界不鑽象牙塔,理論聯繫實際、服務實際的一個典範。他的上述觀點和他在中國評論月刊上發表的關於棋戰思維、兩岸和平階段劃分等許多文章,開拓了大陸學界的兩岸和平論述和兩岸關係理論思維模式的新領域。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彭光謙少將在《兩岸如何共建一個中國》(第56期)中提出,可以採取建設性方式貫徹“一個中國”原則。他說,所謂建設性,就是以炎黃子孫特有的智慧,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領域探索有助於一個中國融合的各種可能途徑;就是強調求同存異,以共同進步和共同繁榮為紐帶,集兩岸之合力共同建設一個兩岸人民都為之驕傲和嚮往的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