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緬甸新頁

http://www.CRNTT.com   2013-10-16 06:53:41  


 
  一年多來,隨著國際社會的大量支持行動,翁山淑枝和民盟似乎已經對形勢的穩健發展更有信心。

  翁山淑枝在新加坡說了很多話,都大有深意。例如她呼籲國民回國,因為民盟面對嚴重的人才斷層。沒有人才,將難以在兩年後——幾乎可以假設將勝選——組成具有實力的政府,應對百廢待舉的局面。

  緬甸近兩年在多個國際領袖的走訪下,給人印象仿佛欣欣向榮,然而國際企業來的多,投資卻不如預期。除了因為基礎建設不足,政局是否完全穩定,也都令許多投資者裹足。

  長期沒有進行人口普查,誰也說不清全國有多少人,但估計約五六千萬的人口中,超過三成是各個少數民族。族群不同,宗教信仰互異,加上長期沒有建立信任感,內部衝突戰鬥不絕。即便取得政權,如何在政治經濟權利的分配上讓不同種族滿意,取得認同,以便於團結共同建設國家,對一個兩年後就要70歲的婦女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以預見,當政權在握,民盟內部的團結程度也可能面對考驗,這一切都必須仰賴非常堅強的意志力才能面對。

  翁山最大的資產,就是個人的意志力與隨之而來的領袖魅力。其意志力的來源,除了出身、教育、多年在西方國家生活的見識,更重要的一如她去年在挪威的自述,是在幽禁歲月中,個人對佛教信仰關於苦難與愛心的深入反芻、理解,進而更堅定對人權、自由與民主價值的信念。

  她在新加坡的公開演講場合,不拘泥於對東道主的情面,坦率說出自己信念放諸四海皆准的話,以及對新加坡治國理念的批評和對緬甸可供借鑒的自信,讓人看到一個女政治家在務實的另一面,依然滿盈的理想性。

  理想性在現代政治中早已被新興國家政治人物束之高閣,尤其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生存與發展幾乎是唯一的語言。翁山的理想性不僅僅表現在對國家政治前途的構想,也表現在對現代自由人權等價值體系的堅持。

  緬甸的民主不始於近期,早在英國人殖民時代的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緬甸已經有立法機關選舉這回事,而且沒有性別歧視。近一兩年許多外國媒體的報道顯示,包括僧侶在內的不少緬甸知識分子,都在積極為民主扎根,向農村和社會基層宣揚和傳播民主教育理念。他們期待透過這種基礎教育,讓民主不再那麼容易受到摧折。

  翁山在新加坡也不斷指出,緬甸需要強調法治,法治是民主的基石,也是確保民主選舉結果不會被剝奪的關鍵。現階段,緬甸所需要的民主就是一部受到廣泛接受的憲法,以及合法的選舉過程。但是隨著權力而來的,將是民主國家更多更繁複艱巨和刁鑽的工作,考驗的是遠超過理念堅持的行動力。

  作為長期以來的民主鬥爭象徵,翁山淑枝承接父親的餘輝,進而積累自己的光環。魅力領袖的特質有助於她團結在野勢力,在歷史的進程中起到特定作用。但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局勢中,讓理想與現實不完全脫鈎,為新興國家的民主政體提供一個受尊敬的新版本,也許她在漫長的軟禁期間,曾經擬過草稿。

  (作者是聯合早報報新聞編輯組副主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