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讓改革喚起中國的企業家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13-10-19 10:32:22  


 
  改革也要處理好國企和民企的關係

  文章認為,關於民營和國有企業如何定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在繼續保持支持發展民營企業的基本政策基礎上,國企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眾所周知,資本是資源配置的核心,通過資本可以獲取配置其他資源的能力。過去在提及中國經濟增長時,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然而,一旦失去就必須做出經濟上的調整和轉型。當前國企憑借可以無限獲得廉價的資本進入到競爭性領域,同樣也面臨著可能失去的問題。改革的一個目的就是要讓國企逐步退出競爭領域,構造一個讓老百姓能夠創業、致富的環境。

  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的草根經濟、92派和互聯網,特別是92派使民營企業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有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就業,我們都知道,民營企業幾乎解決了95%的中國新增就業人口問題,只有民營企業得到發展,才可能最終真正解決就業問題;二是產業創新,由於我們的國有企業既不是勞動密集型,也不是技術密集型,而是資本密集型——有錢卻不願意涉足低端產業,沒技術只能搞壟斷——所有的技術創新、大的產品競爭,真正“走出去”的幾乎都是我們的民營企業,其作用顯而易見。發展民營企業核心在於如何破解所謂的“玻璃門”,貌似市場公平競爭的表象下,實際卻是不公平的競爭。有些事情看似很公平,比如同地塊的土地競標,但對於民營企業而言,不僅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資金,還要承擔更高的融資成本。與國企相比,民營企業銀行貸款不僅高出標準利率的30%,還需要私下另行打點,而國有企業則可以享受到低於優惠利率10%左右的優待。

  收入分配結構改革難度很大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貧富差距過大、兩極分化等,都需要通過改變國民收入分配的結構和比例,制定拉動經濟、刺激消費的相關政策來化解。實際上,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十二五”的計劃和建議都做得非常好,只是成效並不明顯,核心問題在於降低政府、企業和勞動者的分配比例,也就是一次分配問題沒有解決。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中國GDP增長率都維持在10%左右,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卻不升反降,這意味著,國家拿得太多,而個人增長得太少。要解決這個問題,核心應該是降低政府收入占比,但我們都知道,實際操作起來極難。鑒於此,有人提出,在此基礎上實行二次分配,一次分配就不要動了。動誰?只能是企業和個人,因此企業和個人還要進一步加大向政府機構“進貢”。實際上,我們當前發生的很多問題,包括一些地方出現的問題和危機最終都會轉化為政府加稅的一個契機。由於二次分配的核心涉及整個社會肌理的變化,所以解決起來難度也非常大。由於政府被賦予了甄別權,不公平隨之而來。舉個例子,中國香港和澳門特區政府會給當地居民發放一定的補貼。對於有錢人來說,也許政府發的這些補貼不算什麼,但對於失業的人而言,這些錢就很算個事。相比之下,我們的錢和資源都是由政府來甄別,這是完全錯誤的——每經過政府甄別一次,就可能產生新的腐敗。因此,在社會資源分配時過於強調二次分配,在這個基礎之上再收各種稅、強化各種收費體系,將導致權力進一步向官僚主義傾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