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三中全會回答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3-12-10 09:43:15  


 
  實際上,未來經濟改革是否成功,經濟發展是否可以持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改革。例如,沒有社會改革,就不會有消費社會的制度基礎。消費社會建立不起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會成為問題。再者,沒有社會改革,社會的穩定就沒有基礎。如果過分依賴暴力機器,社會的暴力化不可避免。當然,如果沒有社會改革,未來的政治改革進程也會充滿暴力,即便是民主化了,也會是劣質民主。

  前些年,人們在爭論中國是否會“拉美化”,這裡主要指的是收入和社會分化的問題。但當時,西方也有一些人開始擔心,中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有可能演變成為一些拉美國家所經歷過的右派專制社會。那就是,政府一方面用政治和行政權力來推動市場化,另一方面強化國家暴力機器來維持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中共十六大以來的社會建設就是為了避免這樣一種情形的出現。十六大以來,中國政府努力拓展社會改革,包括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公共住房等等。但也不可否認,中國各方面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程度還是很低,並且社會改革從總體上來說,還沒有找到重大的突破口。

  三中全會再次強調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這是可持續地經濟發展所必需。但是,在進行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的同時也需要大力進行社會建設。歷史上看,市場經濟是創造財富最有效的機制,但市場本身保持不了財富。財富流失是今日中國的普遍現象。西方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來培養龐大的中產階層,但亞洲的日本和後來的“四小龍”(韓國、新加坡、台灣和香港)只花了30來年的時間培養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這些經濟體,都是靠市場經濟取得發展,也是靠社會建設來培養和扶持中產階級的。不過,亞洲這些經濟體遠比歐洲成功。歐洲國家經歷了長時期的、暴力的工人階級運動,才開始搞社會建設。但亞洲這些經濟體則是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花大力氣搞社會建設,才避免了轉型期間的暴力,保證了平穩的轉型。在所有這些經濟體,法制和法治來保障財富,但更為重要的是社會改革。

要做蛋糕才能分蛋糕

  鄧小平在80年代就指出過,沒有政治改革,不僅經濟改革不能深化,而且經濟改革所得的成果也不能得到保障。現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應驗了鄧小平的預言。很多年裡,各級政府官員中間GDP(國內生產總值)主義橫行,把各種財富(青山綠水、好空氣、好土地、好身體)轉化成了GDP,製造了巨大的GDP流量,但是沒有能夠保持得住。中國大量的財富通過GDP機制流失到國外,成為其他國家的財富。

  東亞經濟體在經濟起飛之後的三十多年裡就建成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中產階級仍然非常小。財富分配不公和財富流失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如果光強調市場經濟,不重視社會建設,最終必然會出現大問題。要穩定有序地發展,必須法治和社會建設一起來搞。在一個高度貧富分化的社會,法治就沒有生存環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