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推進城鎮化 中國經濟“綱舉目張”

http://www.CRNTT.com   2013-12-22 09:32:34  


未來20年城鎮化是個“綱”,抓住這個“綱”,才能使中國的三次產業格局徹底擺脫大結構扭曲的矛盾,獲得充足的發展空間。
  中評社北京12月22日訊/近幾年來,城鎮化能成為中國政府與中國理論界討論的中心問題,顯然是與2007年爆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緊密相關。回顧改革開放這三十年,特別是新全球化展開以來的這二十年,中國經濟能夠出現持續的高增長,是建立在外需高度擴張的基礎上,由此形成了外向型的供給和需求結構。有關分析說明,至少在新千年以來,中國的生產和投資,有一半以上是與出口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這種情況在2007年達到了高峰,當年淨出口占GDP的比重達到8.8%,而2000年只有2.4%。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文章表示,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中國外需增長過程中斷。在危機已經爆發六年後的今天,這場危機的特殊性開始被世人所認識,危機將會持續很長時間的觀點開始成為主流認識。隨著發達國家為擺脫危機而不斷實施了走向極端的貨幣政策,關於可能會爆發更大規模的貨幣金融危機的討論也多了起來。若外部危機綿延不絕,中國的外需就難以恢復,中國的經濟增長也不可能回到以往依靠外需拉動的軌道。

  所以在危機爆發後,特別是近三年,關於必須尋找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的討論逐漸熱烈,怎樣從外需轉向內需,內需的拓展重點應怎樣選擇,是必然要涉及的問題,而城鎮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走入了理論與政策的中心領地。

  文章分析,為什麼在今天的中國,城鎮化會成為拓展內需的主要方向呢?簡單地說,工業化所創造的供給,是為滿足城市人的需求發生的,所以工業化與城鎮化不可分割。但是改革前30年和改革後這30年中,由於不同的歷史原因,使中國採取了“城鄉分割”的發展方式。“城鄉分割”在改革前的30年,使中國得以快速發展起一個足以自立的重工業,但是卻積累了龐大的農村剩餘人口。改革開放這30年,雖然通過“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辦法,在較短時間內解決了農村人口工業化的問題,卻還沒有解決農村人口城鎮化的問題。在今天反思新中國60年來的發展歷程,這種抑制城鎮化的戰略取向雖然有其歷史功績,但發展到今天弊端也暴露無遺,就是由於保持了龐大的低收入農村人口,使國內的需求與供給規模嚴重不對稱,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隨著外需的嚴重萎縮,國內的生產過剩矛盾突出出來。當然,國內分配體制矛盾對當前的過剩格局也有著重大影響,但是大量研究說明,城鄉收入差距在當前收入分配差距中居於主體地位。因此,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可以產生巨大的內需。

  還要看到,大幅度提高城鎮化率,以使得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與中國的工業化水平相稱,不僅僅是具有拓展內需的作用。試想,即便到203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經進入到發達國家水平,可是真實的城鎮化率按照目前每年上升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才剛剛超過50%,中國能算是一個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