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人的城市化”走向“城市的人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10:34:41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訊/“芒福德說:‘城市乃是人類之愛的一個器官,因而最優化的城市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陶冶人。’如果說‘人的城市化’是其初級階段,那麼,‘城市的人化’則是其有待達到的高級階段。如果沒有互聯網,對於中國社會而言,我會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是一個絕望的歷程,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適逢互聯網的大發展……互聯網不僅會重新締造城市生活,尤其是會構築成當下的個體化進程中亟需的新型的社群網絡,一切改變與救贖的可能性都孕育其中……”時代周報日前登載特約評論員韓十洲的文章《從“人的城市化”走向“城市的人化”》如是說。詳論如下:

  因為春節的往返流動,“大城市與小城市”再度成為流行話題。我們看到,言論的基本基調是,把小城市“拉黑”,給大城市“點贊”。

  當然,大城市似乎很精彩,但也很無奈,不然就不會有“逃離北上廣”。儘管如今“逃回北上廣”上了媒體“頭條”,但這真的不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係嗎?

  當在說“大城市”時,我們究竟在說什麼?

  關於大城市與小城市的討論中,最為醒目的話語是“大城市靠能力,小城市靠關係”。這的確是道出了生活的部分真相,卻並未觸及事實上更為深切的理由。我們順藤摸瓜,或許可以延伸到更為廣闊豐富的維度和層次,進而或許還可以返回來救贖如此不堪的現實。

  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的功能是“流播文化和教育人”,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他指出,大城市巨大和擁擠,但正是各種活動的中心使“各國和各族人民,第一次集合到一個合作和相互影響的共同領域中來。亨利•詹姆斯說的關於倫敦的情況也同樣適用於與倫敦相匹配的其他大城市:那‘是人類生活最大的集中,是世界的最完全的縮影。這裡比任何別的地方更能代表和體現人類。’”

  一般來說,小城市或者小地方來的年輕人都對“外面的世界”有一種本能的渴望,正如人皆有之的那顆“環游世界的心”。這是一種天生的人類感和對自由的向往,想要認知世界,結緣朋友,這亦是“娜拉”形象的深刻隱喻。無疑,正如芒福德所說,大城市是一個實現此類夢想的好地方,城市即文明的聚匯,承載著文明的變遷,激發著文明的盼望。但是,反觀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卻是一種狂飈突進地切斷與歷史、與文明的有機聯繫的暴發戶進路,一場唯GDP是舉的物質主義的競賽。

  在“全國一盤棋”、政令一統的行政意志主導下,中國的城市化基本上只是停留在土木工程而不是人心工程的意義上,只是停留在經濟機器而不是文化復興的意義上,城市的樣貌千篇一律,人心的格調浮躁粗鄙。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的城市開始時髦起了“××精神”之類的新一輪“假大空”,形象工程和豪言壯語撐不起一座真正的城市,不可能讓一個城市變得“有文化”,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

  那麼,如果在這個意義上來衡量,“大城市”和“小城市”到底在爭什麼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