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陸人的“恩主心態”從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11:40:48  


 
  延續多年的宣傳的語態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恩主心態”的蔓延

  其次,在媒體人胡子莫看來,長期錯誤概念的灌輸,讓一些人有了想當然的“恩主心態”的錯覺。還以香港為例,比如當初CEPA(兩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協定)的簽訂,北京媒體將之稱為“送大禮”,但其實這其中完全依據世貿組織的原則及標準。香港跟其他國家和地區早就實現了這種經貿協議,簽CEPA不過是把內地與香港之前不正常的貿易關係規範化、正常化。如果說這也是送大禮的話,美國、歐洲、日本,幾十年前就送給香港了。

  再比如,當年內地供應香港生鮮食品的“三趟快車”,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的宣傳造勢就達到了頂峰,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的吳儀特意以全程隨車押運的方式,向世界秀出供港“三趟快車”。而時任外經貿部“供應港澳三趟快車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金旭更是曾應邀請參加當年春節聯歡晚會,在《三趟快車奔香江》節目中,金旭親自介紹“35年風雨無阻的三趟快車”。宣傳通過“三趟快車”,將內地塑造成了支持香港的大後方。但實際上,長期在香港經營和銷售供港食品的華潤集團,對此卻自稱“三趟快車”是出口創匯的‘蓄水池’”。

  現如今,這種宣傳語態也並未消失,諸如“中美、中英簽署貿易大單,中國送出數十億美元大禮”的描述仍然不時見諸報端。

  最後,中國人把生意和人情混淆的歷史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視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政策宣傳因素外,中國傳統文化裡,做生意也不是一件純粹的事,而這種文化上的耳濡目染對這種“恩主心態”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歷史上,這種把生意當恩賜的感覺更為明顯。比如在鴉片戰爭以前,由於中國是不需要外貿的,一切貨品自給自足,域外新奇物品也只需要“藩國進貢”。當時只是為了對崇尚中國貨品的洋商體現一點恩賜,朝廷才在廣州開設了一個港口,接待來做生意的洋商。

  而如今,在中國,生意和人情之間仍舊有巨大的交集,有些賣家做成生意後仍然會以“賞口飯吃”來表達對買家的謝意。而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大陸人以己度人,在本比較平等的貿易中摻雜著諸如“恩主心態”這樣的其它因素也不足為奇。

  結語:在經貿關係中,付錢的買方確實相對主動,這種主動容易使得買家有一種“優越感”。但部分大陸人將這種“優越感”升至“恩主心態”,並以“恩人自居”,對很多問題指指點點甚至招致反感。而這種“恩主心態”的養成其實和大陸長期來的歷史政治條件以及宣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來源: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4-02-19 第2709期  原題:大陸人的“恩主心態”從何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