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為奴十二年》來中國:別把房奴不當奴

http://www.CRNTT.com   2014-03-05 12:34:28  


 
為不了解黑奴史感到羞恥

  對麥奎因來說,拍《為奴十二年》這樣一部關於黑奴的電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黑奴的歷史就是其自身存在的一部分——“是自小就壓在胸口和後背的重量”,卻從不記得曾為此感覺到憤怒。

  對於憤怒這種感情,他顯得茫然:“你會覺得受傷害,但不是憤怒。我當然會對黑人所受的不公感到生氣,但並不是憤怒。”

  和很多藝術家一樣,麥奎因看世界的視角非常純粹。他是一個成長於1980年代倫敦郊區的工人階層小孩。“那個時代沒有任何與我相似的榜樣,你見過任何一個黑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嗎?”他的父親總是勸他實際一點,即便在他小獲成功之後。

  麥奎因的第一部電影是一部10分鐘的默片《熊》,片中只有兩個赤裸的男人互相盯著對方,旋轉著拳擊,其中一個就是麥奎因本人。

  《熊》開始,麥奎因從未試圖取悅主流觀眾的口味,卻聲名鵲起。自從1999年贏得特納獎以來,他不斷收獲大小獎項,2008年又憑借第一部劇情片《饑餓》獲英國學院獎。他的第二部劇情片《羞恥》,為他帶來1700萬美元的票房,《為奴十二年》的票房則已衝破3000萬美元。

  麥奎因目前定居在阿姆斯特丹,“因為這裡不是倫敦,不是洛杉磯,不是紐約,不會受到打擾。”他和伴侶——一位荷蘭影評人定居於此已經16年,並育有一子一女。麥奎因真人遠比照片上來得優雅有禮。他說話的聲音從不穩定,有時候喃喃自語,有時聲音又洪亮如男中音,令人恍惚地以為在與不同的人交談。

  拍攝《為奴十二年》的靈感來自一本麥奎因的太太偶然讀到的書。一位名叫所羅門·諾瑟普的美國黑人在紐約遭綁架至美國仍蓄奴的南部。遭受非人待遇12年後他終於逃脫,並把自己的經歷寫成自傳體小說《為奴十二年》。初讀小說,麥奎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以為自己了解黑奴的歷史,事實卻令我震驚。我覺得羞恥和尷尬。”

  影片毫不掩飾地記錄了毒打、私刑、強暴等蓄奴莊園裡的暴行,讓觀者不忍卒視。對此,麥奎因在訪談裡重複了多次“我並不知道奴隸的狀況有那麼糟糕”。他說:“人們好像都有失憶症。我們可以毫不顧忌地重現戰爭和大屠殺的殘酷,卻對這段歷史(黑奴史1661年-1863年)視而不見,只因它太過殘酷。”

曾恥於閱讀障礙症

  麥奎因顯然不是媒體或者影評人的寵兒。愛他的人覺得他很酷,對愚蠢的問題“零容忍”,不愛他的人則幹脆稱他為“混蛋”。比如曾經有影評人向他指出“你的電影似乎很依賴身體”,他不解:“什麼叫依賴身體?每個人不都在電影裡通過身體表達嗎?”

  麥奎因的作品總是在探索權威的本質,以及合作與抵抗之間的選擇。對他來說,如果身處影片中人的處境,“我別無選擇只能抵抗。我只能獲得全部,或者一無所有。”這樣的決絕,則來自他的童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